教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00:00
11:06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
我是个当老师的,每天面对学生,今天就说说跟我的职业相关的“教”与“学”。

《礼记·学记》里面有一段关于“教”和“学”的著名论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虽然有美味的菜肴摆在那儿,要是不吃,你是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虽然有至善的道理,要是不学,也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人是要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学问不够。人是在教别人以后,才发现讲不明白,自己的学识还不通达。人得知道自己学识不够,然后才反省,一心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才能自我勉励、奋发图强。

所以说教书的人这种进取跟学习的人的进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礼记·学记》就说:“学学半”,教别人如果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就可以互进。所以今天,咱们就从汉字角度理解一下“教”与“学”。我们先看这个“教”(jiào)字,当然也读“教”(jiāo),是双声的。

甲骨文·教

你看这个“教”字,形旁为攴(pū),像手拿器械施教的情景,表示教的本义是跟施教有关的。“攴”字的甲骨文,就像是一只手拿着一只小树枝在那儿敲打,《说文解字》解释为“小击也”。我还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曾经半开玩笑地问老师,说这教鞭小击是敲打黑板的?还是打手板,敲学生的?老师跟我说,既敲黑板,又打学生。敲黑板用不着很大劲儿,你以为打学生真打吗?打手板也是小击。它的声旁从爻(yáo)。“爻”在这里具体代表什么,学者们也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易卦中的布爻,也就是从小教小孩子学习摆卦布爻;还有的说是像交错的道道,也就是教小孩子画某种符号;另外一种说法是说“爻”是古代的算筹,就是教小孩子学习算数,等等,没有定说。总之,“教”表示施教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后来,为了表示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小孩子,又加了一个表意的偏旁“子”,“爻”下边有“子”,右边有这个教鞭“攴”,从攴从子爻声,这个字就成了现在的“教”字。所以“教”的本义是施教、教导、教育。

小篆·教

《说文解字》解释“教”字:“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所谓“从孝”这个部分,其实是从“爻”和“子”逐渐演变过来的。段玉裁注说:“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孝。”从小篆的字形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会知道,汉代时候这个“教”(jiào)里面其实就包含了“教”(jiāo)和“学”两层意思,它是一个互动。后来语言越来越发展,“教”(jiào)是专指指导教育,那么专指传授知识的时候,就读作jiāo.《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里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就是教给别人还不知道的东西,给他们所缺乏的那些内容。《礼记·学记》里面也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个“教”字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还泛指教育,也就是说使受教育者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论语》里边有太多的内容是关于教育的,诲人不倦,有很多理念,我们今天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你看孔子的诸多弟子里,每个人性格不同,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他教授的内容分立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1]所谓“子以四教,曰:文、行、忠、信”。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中“文”就是指古代的文献;“行”是指躬身实践、身体力行;“忠”其实是一个人的道德,指人的忠诚;“信”就是指一个人的信誉诚信。所以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均衡的。

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是一种特别轻松愉悦的气氛。《论语》很多篇章,其实就是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先进》篇里著名的《侍坐》章就是这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上来就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别觉得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就有顾忌,不敢说话。你们何不“各言其志”,说说各自的志向呢?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子路最不谦虚,孔子笑了他一下。那接着呢,就一个比一个谦虚,最后只有曾皙(名点,字子皙)不说话,孔子问他说:“点,尔何如?”你是什么样的想法?“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曾点静静地把自己正弹着的瑟弹完,放在一边,站起来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我跟他们三个人想的不一样。孔子说你们各言其志嘛,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这样的一种氛围,就是“教”与“学”之间,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亲切自然的交流。

我们再来看看“学”。

甲骨文·学

上面像两手捧着什么东西,下面像一所房屋。所以“学”字的甲骨字形从廾(gǒng)从宀。廾就是双手捧物之形。学习学习,学很多内容是有行动力,要用手的。这个宀字头,我们以前讲过,本义就是房屋,上课要有课堂、教室,所以你看堂和室都是屋顶底下,指学习的场所。人在一个安静固定的场所中动脑动手才是学。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学”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古人用双手构木为屋,或者是在修理自己的房屋的样子,是原始生产的一种写照。那也可以说,原始先民在学习构筑房屋定居点的十分复杂的技能。很多技能是要在交流中跟别人学习,才会不断提升的。所以呢,才有了这个“学”字逐渐的演化。

金文·学

金文字形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习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在原来字形底下也加了“子”。我们看,“教”、“学”里面都包含了“子”,也就是说“教”和“学”主要从小孩子做起。“学”包含教和学两层意思,所以甲骨文里面的“王学众”,不是指王自己学,是指王教学,教会众人的意思。

“学”还可以引申出“学校”的意思。《孟子》里面就曾经说过,夏代的时候叫作“校”,殷代的时候叫作“序”,周代的时候叫作“庠”,学则三代共之。不管各代学校的名称怎么转换,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2]由此,“学”又牵扯到另一个字。光有人教你,你自己学过一遍,就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吗?没有。学了之后还要“习”,反复巩固学到的知识。《论语》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老师教你,自己学了技能,再通过行动去温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吗?我们看这个“习”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羽毛”的“羽”。

甲骨文·习

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就说:“此字分明从羽从日,概谓禽鸟于晴日学飞。”就像小鸟在晴天的时候飞来飞去练习的样子。《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习”呢?叫作“数飞也”,就是反反复复练习飞。我们现在经常说一句话,叫“翅膀硬了”。你看那小鸟、小鹰,翅膀还都很软,反反复复、扑啦扑啦多次地飞,练着练着翅膀就硬了。由于小鸟学飞的动作中包含反复多次的意思,因此,“习”也就引申为温习、复习,也就逐渐引申到人的学习中了。

从教人学习到学完复习,我们会看到“教学相长”的整个过程。这里面“教”有两个不同的读音,而“学”与“习”其实也是两个阶段,只学不习是不行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光学,但是自己不动脑筋思考,不复习,那就越学越迷惘,越学越迷糊;一个人光在那儿空想,不学习、吸纳新的知识,那慢慢地也就疲殆了。所以,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相互促进才有进步。从汉字的字形、字义里,你是不是真的理解其中的关联了呢?

扫一扫 听于丹老师讲汉字

【注释】

[1]世称“孔门四科”,出自《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2]《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