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上一集我们提到以色列不计成本接受全世界的犹太移民,短短十年内,犹太人口增加了两倍,但现实就是现实,以色列的国力就是不足以接纳这么多移民,
因为没有足够的固定住所,许多难民只能住在用石头和木头搭建的临时营地中,巴勒斯坦的气候除了不下雨,其他都很差,昼夜温差大,再加上人数一多,连厕所都不够用,停水停电犹如家常便饭,而且为了怕难民骚动闹事,营地外面全都拉起了铁丝网,由武装警察守卫。听起来,比坐牢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色列虽然后来又增加了条件更好的过渡营,但于事无补。部分过渡营成为永久性住所,一直到今天都是以色列相对落后的地区。
生活在过渡营中的主要是来自中东的东方犹太人,或者也叫米兹拉希犹太人,简称米派犹太人,他们是对本-古里安政府最为不满的。早些年,他们中不少人在中东地区过着简单舒适的生活,尤其是伊拉克和埃及这两个地方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不说称兄道弟,但也相安无事,能比较自由地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宗教和生活都很舒适自由。而以色列的建立主要是救济中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简称阿派犹太人,却连累米派犹太人一同背井离乡,身无分文。而且米派犹太人来到以色列的时间普遍较晚,好地方都被前期过来的阿派犹太人占领了,以本-古里安为首的以色列政府也是那一脉的代表,这心里能不有怨气吗?
同样的,阿派犹太人能喜欢米派犹太人吗?肯定也不喜欢,中东欧发达得早,阿派犹太人基本都受过现代文明的熏陶,自诩开明和睿智,而米派犹太人中许多人不仅目不识丁,思想上也非常保守落后,即便是本-古里安,嘴里说着大义,但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资料来看,他也不少抱怨这些中东犹太人又穷又脏,根本带不动。
而且不仅是地域区别,不同地区的犹太人的信仰、认知和生活习俗等也全然不同,有的是极端保守宗教主义者,有的是共产主义者,有的原来是商人,有的是牧羊人。在同样一艘驶向特拉维夫的轮船上,匈牙利的犹太女人 穿着泳衣在甲板上晒太阳,而摩洛哥的犹太男人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有伤风化”四个字就差说出口了。
所以说还是赫茨尔极富预见能力,早几十年他就说过:“一旦犹太人真正回归家园,第二天就会发现,多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他们在不同国家生活了许多个世纪,受到当地国民的影响,因而彼此不同。”赫茨尔说得不错,前所未有的大移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突,还影响了以色列的政治演变。
为了解决族群冲突,或者说主要是为了阿派犹太人不被米派犹太人带坏了,以色列简单粗暴地隔离了社区,刚移民到以色列的米派犹太人不能进入以阿派犹太人为主的社区。这个政策后来成为以色列建国史上的一个污点,并深刻影响了以色列政党的发展。
以色列的政党体制为议会制,由不同政党代表组成议会,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则成为政府首脑,即我们在新闻中常看到的以色列总理。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个制度,包括英国、日本、德国等。因为议会中多数党联合起来后,可以组成政府,也可以解散政府,所以为了保持政局稳定,一般国家都会对党派代表进入议会/设置门槛,比如德国的门槛就是党派的支持率必须在超过5%后,方才选派代表进入议会,而德国能获得这个支持率的党派只有六七个,其中有望吸引到多数议员的又只有两三个。
但以色列为了照顾不同的族群,将党派代表进入议会的支持率门槛设置为1%,后来改成1.5%。而在以色列组建党派又很简单,政府一直在鼓励不同族群团结起来发表自己的声音。这种制度一开始的好处很明显,所有族群的利益能够被照顾到,且因为党派分散,反对党始终无法做大,本·古里安就可以凭借超高的个人威望始终连续在任,保证了初期的政治稳定。
但长期来看,这种制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反对党不能做大,就容易出现独裁的问题,像本古里安就执掌以色列长达30年,这在民主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幸亏本古里安的政治素养比较高,否则就是臭名昭著的独裁者了。第二个缺点,也是最大的缺点,这种制度容易深化族群之间的隔阂,只要我有一点不同意你的地方,我就有机会另起炉灶,而不用做内部妥协,所以各党派不断涌现、分化和合并,发展到今天,以色列已经很难用政党去区分政见,只能用左翼、右翼、阿派、米派这些大框架来统称某一些党派,从而又造成第三个问题,那就是政局不够稳定。
那有什么能够长远地解决冲突的手段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