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后90后的小学课本当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特地描写了张衡的地动仪,但如今这篇课文已经被删除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张衡的成就早已被现代天文学界认定,那为什么关于他的课文会被删除呢?此前,中科院士傅承义更是直接评价说“房梁上掉块肉都比地动仪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封建社会,百姓们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们来说,天灾是最可怕的事情。在各个朝代都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无一例外导致了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如何能够提前预知灾害,成了中国古代不少科学家们毕生研究的难题,据历史资料记载,东汉时期多发大型地震,在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短短的30多年中,大汉就曾发生过26次大规模的地震,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极大的灾难。公元132年,张衡通过反复实验研制出了候风地动仪,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可以预知地震的仪器。在刚刚问世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相信一个小小的仪器真的能够预知地震,但张衡坚信,这个地动仪一定能够在关键时候起作用,于是便每天派人盯着。在公元134年的某一天,地动仪上的龙头突然松动,嘴中的龙珠掉到了下面的蟾蜍嘴中,这说明将要有地震发生。但当时身处京都的百姓们根本没有感觉到地震的动静,井中的井水没有变得浑浊,气候没有异常,就连家中的鸡狗也安安静静,根本就不像要有地震来临,众人更是觉得这个地动仪根本没什么效果。过了两天,陇西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到了京都,而陇西的位置恰好就是地动仪所显示出的方位,自此以后再没有人怀疑地动仪的准确性,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候风地动仪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效果,减少了特大级地震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候风地动仪的确能够预测地震,那为什么描写他的文章会被踢出小学课本呢,傅承义院士又为何说出那样一句话?其实地动仪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印象中的地动仪也并非真正的地动仪。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课本中候风地动仪的形态是一个椭圆形的瓮,八个方位分别附着着一条龙,下面是八只张着嘴巴的蟾蜍。但这其实并不是地动仪的真实形态,由于朝代更替的历史变化,真正的地动仪早在张衡过世之后就逐渐失传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地动仪图片,其实是后人按照图纸复刻而来的。像我们在教科书当中看到的地动仪,便是在1951年由王振铎教授复制的,这些复刻地动仪和原版相差甚远。虽然模仿了地动仪的外形,但是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复刻内部细节,也无法像候风地动仪一样在地震时起到关键作用。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依然没有放弃寻找地动仪和相关古迹,希望能够复刻出真正的候风地动仪,但是直到如今依然没有发现任何踪迹,而和地动仪相关的史书记载,也只有《续汉书》《后汉纪》《后汉书》三部,并且当中的记载内容几乎一致。自南北朝之后古迹中再没有出现有关地动仪的记载,因此考古学家们怀疑地动仪就是在这一时期失传的。更有甚者猜测,能够在历史中消失地无影无踪,很有可能是当权者故意为之,除此之外,国外科学界普遍怀疑张衡并非真正制作了地动仪,关于地动仪只不过是历史传说。王振铎地动仪采用的是垂直立杆的原理,简单来说相当于把一个细长的瓶子放在地上,无论是何种震动都能够让其倒下,所以根本无法做到测定地震方向。随后科学家们制造出了真正可以测量地震横波的仪器,关于王振铎复刻地动仪的争议越来越大。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地震学家就曾对地动仪提出过这样一段评价,地动仪工作原理模糊,造型粗糙,金属的巨大摩擦力会降低工具的灵敏度,利用这样的地动仪来预测地震方向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观点发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不少支持,我国地震学家傅承义也发出了“房梁上就算掉块肉也比模型强”的观点。由于各方的质疑,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不得不被移出教科书模板。但这并不代表地动仪本身有任何的问题。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成就足以和西方的托勒密媲美,虽然过去的发明无法证明,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如地动仪一样的伟大发明,惊艳世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