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失利后,麦克阿瑟下令在北朝鲜东西海岸陈兵,试图一雪前耻,重现当年“仁川登陆”的辉煌战绩。
然而,美军“两栖登陆”的计划还未实施,已经被我军兵团保卫部想到了前头。
我军保卫部首长根据多年与美军打交道的经验,精准推断出了美军先头情报人员降落的时间和地点,对“空降”的特务瓮中捉鳖。
在我军的策反之下,南韩特务成为了我军的情报人员,与志司政治部、敌工部和兵团相配合,一同上演了一出“坑美大戏”。
这位精准判断敌人布局的保卫部首长到底是谁?这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第一骗局,又是如何精彩上演的呢?
抗美援朝第一骗局
1952年秋,北朝鲜海岸的美军部队开始频繁调动。身为志愿军第九兵团保卫部部长的丁公量,预感到美军或许要有大动作。
虽然此时美军要重现“仁川登陆”的计划并不明朗,但是,与美军打过多次交道的丁公量认为,美军并非没有登陆的计划,只是尚未摸清中朝联军的真实情况。
他当时断言,美军一定会向九兵团驻地空降特务,而时间范围,大概就在阴历满月前后的三五天。事实证明,丁公量的判断果然精准。就在八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军巡察人员还真的抓获了一名携带信鸽的南韩间谍。
对间谍进行审讯后,丁公量发现,原来美军当前的作战方向,已经转向了北朝鲜的东海岸地区。
一切都与我军预料的一样,为了不打草惊蛇,我军决定将计就计,将这名间谍手中的信鸽照例放飞,并且附加上“一切照旧”的错误情报,以此干扰美军以及南韩李承晚的军事部署。
收到“情报”的美韩联军果然没有怀疑,他们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向中朝驻地派出间谍,而这一切,刚好与我军保卫部预料的相差不二。
在后来的两个月内,我军又先后抓获4名南韩间谍,并且缴获了4个降落伞包。这些降落伞包,不仅有枪支弹药和生活物资,还有珍贵的电台和地图,也因此坐实了4人的间谍身份。
不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间谍人员之所以落入我军之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提前降落了。原来,当天负责运送这些间谍的美军飞行员十分不耐烦,还没等4人来到预定地点,就把他们赶下了飞机。
经审讯,这几名间谍都为精通中文英语以及韩语的资深间谍,其中一位名叫孙宪的间谍,曾经在中国生活过。
丁公量认为,策反4人的突破口,就是孙宪。不过,这些间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攻破,我军哨兵刚刚把枪上了膛,这群间谍就争着抢着要投降。
通过孙宪之口我军保卫部得知,原来,美军虽然准备在东海岸增兵,但其实并未完全下定决心,而这也是他们频繁向中朝驻地派出间谍的主要原因。
丁公量深知,麦克阿瑟其人谨小慎微,李承晚更是对美军亦步亦趋,如果摸不清中朝这边的真实部署,恐怕美韩联军很难有所行动,那么,我军企图诱敌深入,一举歼之的计划估计也难以实现。
不过,此番4名间谍的落网,却为我军的下一步行动打开了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丁公量指示我军刘毅民、陆星耕以及朝军金熙国等人组成联合工作组,代替孙宪等人,与美韩联军进行电联。
而经由这个工作组发出的第一条情报,除了向美韩司令部报平安之外,就是向其索要全新的电台。在此之后,经由这条情报线发出的“情报”,迷惑了美军一众情报官员,一场忽悠大戏,也在看不见的暗处悄悄上演。
不过,美军情报人员也并非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孙宪”等人的疏漏之处。
那么,得知美军生疑之后,我军情报人员是如何改变策略,使反间工作转危为安的?亲手组建这支情报队伍的丁公量,为何又能处处走在美军计划之前呢?
丁公量:巧施妙计逆用电台
事实上,在刚刚组建这支情报组的时候,丁公量就意识到,美军对这些南韩间谍不可能完全信任。因此在向美军发信的过程中,情报组众人常常耗费心力遣词造句,不敢有一丝懈怠。
然而,即使是这样,情报组还是遇到了美军数次考验。在策反间谍孙宪的帮助下,我军掌握了美韩联军情报组织的发文习惯,虽然美军怀疑时断时续,但终究算是将联系保持了下来。
到了后期,这支情报小组还向美军发去电报,告诉美军相关人员,当初降落的时候,随身携带的电台出现了问题,如今频繁出现信号不稳的情况,恐怕有一天会和总部失去联系。
为了保证联系的畅通,美军只好向中朝驻地空投了全新的电台。不过,直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之时美军才得知,这支空投给自己人的电台,其实早就为我军所用。
通过这台电台,我军将真、伪、虚、实想间的情报,不间断的传递到美韩联军司令部,严重干扰了美军的军事部署。其中最为关键的几条电文,都与我军的军事部署相关。
情报原文写道:
“包括明壕和交通壕在内,共军已在两个海岸设有2-3道防御线,纵深达到30公里。”
“北韩总兵力29.4万人,中共军83.6万人,两者共113万人。”
不过,根据后面的披露可以得知,其实中韩联军的真实兵力高达180万,谎报113万,只是为了减少美军的心理压力。
到了次年,美韩联军已是强弩之末,开始谋求与中朝何谈。之后,这条情报线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在板门店停战谈判召开时,丁公量作为谈判代表之一也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丁公量将电台移交给美军代表。
直到此时美军才得知,原来半年多来与自己交换情报的南韩间谍,竟然一直都是志愿军假装的。
不过,这场真实的情报战当时并未引起大的关注。1993年,美国中情局解封了一部分朝鲜战场上的绝密电报,其中就有一封电文,援引了我军此时制造的假情报。
电报出自当年的中情局局长杜勒斯,他在给总统奥森豪威尔回信时,引用了我军在北朝鲜东西两个海岸的军事部署。然而,这些部署情况并非真实情况,而是丁公量等人精心炮制的“真伪相间”的错误情报。
作为这支情报组的创始人,丁公量在忽悠美军的过程中居功甚伟。事实上,这并非是丁公量的战场首秀。
早在1935年,刚刚14岁的丁公量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成为了抗日救国童子军的一员。按他自己的话说,“我的革命道路,开始于家乡舟山”。
丁公量出身于浙江定海的大户人家,然而,丁公量自己却没有沾染任何的纨绔气息。从舟山中学开始,丁公量就靠着自己的力量积攒学费。
从上海中法工学院毕业之后,丁公量开始踏入真正的战场。1941年,丁公量迎来了自己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革命生涯。
情报科技两开花
这一年的1月,北上的新四军在皖南地区的茂林,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困,皖南事变爆发。
除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外,当时的自然环境也为新四军的突围增添了障碍。是日,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水位上涨,堵住了新四军突围的道路,而泥泞中行军,也拖慢了整支队伍的行军速度。
此时,丁公量正担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特派员一职。众所周知,教导总队是我军的干部军团,不到万分紧急的关头不会下场作战。
显而易见,此时的新四军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时刻。为此,叶挺军长下令,由教导总队充当先锋,为战士们开辟一条生路。
在背水一战的压力下,教导总队为新四军打开了一条通道,还得到了叶挺军长两头牛的奖励。然而,双拳难敌四手,由于新四军与国民党顾祝同兵力太过悬殊,最终,包括丁公量在内的600名大小干部,还是落到了顾祝同的手中。
为了消磨新四军的整体意志,顾祝同对关押在周田村的600多名干部采取了高压政策。然而,无论顾祝同是打是骂,还是采取断粮的举动,多数干部始终未曾屈服。
不仅如此,以丁公量和汪海粟为首的干部还密谋发动了一起暴动。
然而,他们策划暴动的行为遭到了叛徒的出卖,二人因此被单独关押在茅家岭监狱的狭小谷仓中。就在国民党将要处刑二人时,丁汪两人靠着身上坚硬的皮带扣,提前解开了镣铐。
趁着守卫换防的松散时机,两人逃出生天。之后,丁公量又先后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建国之后,由于丁公量曾经有过在上海中法工学院求学的经历,因此被上级从军事系统调入科技系统,成为了中科院有机所的负责人。
丁公量深知,自己在科技领域是半路出家。为了做到对相关领域心中有数,他与基层科技人员同吃同睡,在3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了不少科研知识。
在他的促成之下,国产牛胰岛素研制成功,并斩获国家技术进步奖。然而,在出席颁奖典礼的人选上,丁公量却派出了参与研制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
“我很重视小人物,千万不要忽略他们”,丁老的个人魅力,以这句话为注脚展现无遗。
结语
这位军事与技术双料开花的老人,于2017年溘然长逝。根据丁老身边人所述,在暮年之时,虽然他已经因为高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仍然笔耕不辍,奋笔疾书,致力于为后人留下战争年代最真实的历史史料。
正是有丁老这些,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为群众事业献身的人,才有了我们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作为后辈,理应牢记他们的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1]盛景荃. 丁公量——军事与科技战场的双料战将[J]. 华东科技,2009:72-73. DOI:10.3969/j.issn.1006-8465.2009.03.02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智慧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