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卑己尊人,养仁有法

144. 卑己尊人,养仁有法

00:00
17:17

有五件东西行于天下,便可称为仁人,既“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会被人侮慢,宽厚待人就会得到众心的归服;有信用则得到别人的委任;敏于权变则容易得到成功;给人恩惠,则可以使人。能够让众生身心性命得到长养,诱导众生走向君子的道路,用“恭、宽、信、敏、惠”卑己尊人,则可以用更宽阔的胸怀包容别人,得到好处的是自己。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下一段,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公山弗扰就是公山不狃。现在不是有一个片子叫《孔子》吗?里面叫公山不狃。他是费邑,就是费县的县宰,县长的意思,这个费念必。他跟阳虎都是一样,都是季氏的叛臣,但是公山弗扰跟阳虎也不一定和,但是两个人都是想叛变就是,都握有兵权。


各位有看到这一段吗?孔子要保护鲁君去参加齐国的会盟,为了要保护国君,他跟公山弗扰要求多少的兵啊?要求五百个人。结果虽然有叫季氏出面去跟公山弗扰讲,季氏就说我也不一定号令得了他,可见季氏他自己就是鲁君的叛臣,结果季氏下面有沒有叛臣?又出了叛臣,他也没办法号令得动他。公山弗扰答应了,结果没有派兵,这个在《孔子演义》里面都看得到。


公山弗扰占据了费邑,背叛了季氏,然后派人要召孔子,大家都想召孔子,因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做了邪恶的事然后旁边有几个正人君子在旁边的话,感觉比较不那么邪恶了,所以大家都喜欢找他。然后,子欲往,孔子想去见公山弗扰,看看有没有机会从政,改变一下周朝。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末,是穷途末路的意思。,是停止的意思。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一向敢说话,敢抵触孔子的,他说,穷途末路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跟他成为一丘之貉呢。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说,那些召我的人岂止是想召我而已吗?他的意思就说,召我的人肯定是要用我的,将用我的道。如有用我者,如果有人要用我的话,吾其为东周乎!我必能让那个地方,把这个周道在那个地方再度兴盛于东方。他说现在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地方用我,我就会让当时文武周公在世时的那个盛世再现。


这一章让我们了解到,孔子不避乱世而急于兴周的用心。孔子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君子,当然想找一个君子来扶持,但是走遍了各国,花了十几年却没有什么值得辅佐的仁人君子愿意用他。仁人君子要给他俸禄,要养他,却不是要用他。


刚开始的那十几年,都有很多诸侯说要给他学校,要让他去教书,要让他从政等等,孔子当时觉得他们不是真的要用我,我要去找别人,最后已经周游了一二十年,最后召他的人都是已经变成了那一帮小人。


本来不屑于与小人共处,因此常常找尽各种理由推辞小人的邀请。譬如孔子拒绝阳货,刚刚那一段就是。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想起周朝的衰败以及众生的水深火热,他说总不能怀着救世的才学把它带进棺材,对不对?内心不由的着急起来。各位,如果你现在70岁了,你着不着急啊?你很着急,你不晓得剩二年,还是三年,还是一年,对吧?就是很想说好吧!现在谁找我,我就稍且一试吧!因此,选择对象也不像过去那么坚持了。公山氏来召的时候,孔子因为救世的慈悲心一起,所以兴起了想要赴约的念头。然而这个并不是为了助纣为虐,而是他有自信,只要有权有位便能够救世,他有这个把握。君子当时只挑仁人君子的坚持,最后连叛臣邀约也想去试试。孔夫子是这样,一开始他只想挑仁人君子,他很坚持,最后连这个叛臣邀请也去了。这个并不是气节改变,也不是前后立场不一,而是看看自己即将腐朽的身躯,不得不为世人想要跃身一试,当时已经变成这样的心态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圣人救世的苦心。


再看下一章,因为隔一章跟这个主题比较相似,所以我们把它掉换到前面来。


佛肸召,子欲往。佛肸,是晋国赵简子的中牟邑的一个县宰,也是一个叛臣。佛肸派人来召孔子,孔子想要去见佛肸,看看有没有机会从政,跟刚刚公山弗扰一样。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子路说,过去我曾经听得夫子您跟我们说过。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他本身如果做过不善的事情,君子就不到他那里去服务。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可是佛肸占据了中牟,反叛了赵简子,夫子你却要到那里去帮他,你这又要怎么说呢?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啊,师父,你怎么前后不一啊?是这个意思。


子曰:然,有是言也。孔子说,对,我过去曾经说过这个话。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磷,磨的越来越薄了叫做磷,起毛边了那个也叫磷,就是会磨损的意思。,是染,染料。,是染黑了。他说,我是说过那个话没错,可是我也说过一句话不是吗?真正硬的东西,怎么样磨也不会变薄的,坚乎,磨而不磷;真正白的东西,怎么样染也不会变黑的,说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染不黑的。这个在比喻什么?比喻君子虽然居于污世,但是不会被染黑的。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哪里能够像一条匏瓜一样,挂在那儿直到烂了为止,然后从来没有人吃它。各位这样可不可惜啊?可惜呀!瓜长出来就是要给人吃的,一个美食出来了应该给人吃嘛。他是在比喻自己已经像匏瓜一样挂在那里很久,现在已经快要变菜瓜布了,在还未死之前,仅余一点点的价值,要不要让人家尝尝?让社会国家知道一下有这样的学问,有这样的救世的宝法,想要发挥最后的价值。


至于前面讲说,你有没有看过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不烂的,白的东西染不黑,他在形容谁啊?他的道德学问他已经如此坚固了,他怕谁啊?一个君子的道德已经达到了至坚至白的境界,不论处在怎么样的浊乱的境遇中,都不会受到丝毫的损伤,此时则可以为众生背起十字架,去挑起众生所不能挑的重责。


因此,前面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这样的话是为德性未固的众生,为他那一批学生来说的。而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这样的话是对德性已固的圣贤君子来说的,这两者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时不同,作为便可以不同,所以才叫做学而时习之。


《论语》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而时习之。时,就是你现在还很嫩,那我就叫你守什么戒律,守什么戒律,对不对?你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可是你现在已经俨然是一个大师了,那我就要教你说“世上无我不爱的人”。那如果你是一个是非判断不足的人,那孔夫子就会教你说“益者有三友”、“损者有三友”,要挑朋友的。他说时不同,所以内涵就不同,叫做学而时习之。学问就是要在不同的时的时候做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选择,这个学问才活得起来。所以不是互相矛盾,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不是矛盾而是互为本末,又显示出成德君子的圆融无滞无碍,堪为表率。


孔子虽然一心想要行道,所以公山氏也召他,佛肸也召他。刚开始阳虎召他的时候不想去,可是不想去之后就很久没人召他,后来又有人召他,他就开始想,应该去试试吧。所以,当时如果阳虎晚一点召他的话,说不定孔子也会想去,这样懂意思吗?最后这个公山氏和佛肸他都有欲往之意,但究竟因为事情有了变化,局势又有变化,很乱,所以他并没有如意前往,这个也是时运的关系,但并未影响一个君子救世的存心。


一个近70岁的老人,委曲求全,整日想着怎么样为生民谋福,即使连徒弟们都误会了他也无所谓,这种见贤不苟免的奋战的精神很像《易经》的一个爻词,明夷初九的爻词: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于飞,就是受伤了。明夷,就是明受伤了。明怎么样受伤了?太阳本来高高挂,天亮很灿烂,它渐渐已经日头向西了,坠下去了,已经剩下一点点的彩霞,看起来好像很漂亮,待会就没有了,就暗了,明夷就是昏暗了,碰到昏君叫明夷。,就是指皇上,太阳,就是隐喻皇上受伤了。在混浊的世代,灰暗的天空里,这只鸟还要飞,飞飞飞飞到又受伤了,连那个翅膀都垂下来了,快飞不动了,还在飞。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君子就像那只要飞往高处的鸟一样,虽然受伤还在飞,三天都没吃饭,饿的快死了,还在飞。有攸往,他有很高远的志向,可是到处都有人在骂他,连他的主人也在骂他,连他的学生也在骂他。主人有言,抱怨很多,可是还是含忍着这些侮辱还是做该做的事,叫做明夷于飞。该飞的还是在飞,垂了翼还是在飞,连翅膀受伤还是在飞,那是比喻什么东西?比喻仁人君子救世的情怀。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主上昏庸还是在干,上面的君下面的臣统统昏庸还是在干,旁边的那一些清高的人在骂他,在辱骂他,他还是在干,照干不误,为什么?忧国忧民,还是往前干,就叫明夷于飞,垂其翼。


这个就是一个君子,一个救世的雅量,再怎么样只要一给他机会,他总是朝气蓬勃,又开始想要大干一番,这个才是仁人君子的气量。从来没有怨言,没有含着泪水,很多怨言,诉说者你的痛苦,没这个事。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凡夫走卒有一个现象,受一点污辱的时候含着泪水、抿着嘴巴、颤抖着嘴唇、诉说自己的痛苦,我们是净干这些事情。


至今为止,那些讥讽孔子的话仍然不绝于耳,到现在三千年后还是不绝于耳。身为中国人,对于孔子丝毫没有认识的,也实在是未免太多了。坦白讲,不读书,喜欢批评,最后就是这样的窘境。所以我们如果读圣贤书,读到那种古人救世的情怀跟气节,应该起身效法,可以做的事尽量去做,不要整天窝在沙发上,窝在棉被里,对不对?看着电视,打着电动,成什么英雄豪杰?


下一段,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向孔子问仁,仁是什么东西?仁怎么行?仁怎么做?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有五件东西,五个德性,如果能够行于天下,便可以称为一个仁人,可以称为是行仁的表率。请问之。请问是哪五项呢?哪五个德性?曰:恭、宽、信、敏、惠。敏就是善于权变,见风可以转舵,叫做敏。此一时彼一时,时不同做法就不同,叫做敏。时不同了,还死守着那个以前的原则,那叫执着。是造福于人。请问哪五件事?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敏捷、恩惠,这五者做得好的话,可称为一个仁人。


恭则不侮,恭敬人就不会被人给侮慢了,你不屑人,别人就不屑你了,你小心翼翼恭敬人,自然人家对你就恭敬了。宽则得众,宽厚地待人,那么就得到众心的归服。信则人任焉,有信用,就得到人的委任。人家为什么不找你呢?因为你不得人家的信任。敏则有功,应事敏于权变,容易成功的,叫敏则有功,要权变嘛。当时,孔子教季康子每天早上要朝礼,要拜天拜地,然后过多了。冉子做季康氏的臣,也教他这样,季康氏刚开始拜两天还有点兴趣,拜三四天以后就没兴趣了,这么沉,这么冗长,多累啊!这个冉求一看赶快把那个礼节改少,只要拜几叩首就好了, 烧一柱香拜几叩首就好了。 季康子很高兴说:“哎呀,你比你的师父高明多了!“冉子就跟孔子讲,孔子就称赞冉子一番“这个好,古礼虽然应该这样,这样对一个君子来说觉得才尽性,才尽心。但是问题是他不是这样的心量,我们改一下,让他也能够跟着做,这样就不错了“,叫做敏,敏则有功。不然你每次把它设计这么长,让他们都不做,拜天拜地都省了,毫无功效。惠则足以使人,惠是造福人群,给人造福,给人恩惠,人民就忘了他的劳苦,而容易指使。这个是爱人,爱人就是能够养人,叫做爱人。能够让众生的身心性灵得到长养叫做仁人,所以仁的极致则是在于养生。养什么?养身心性灵,不外乎就是这些范围。养自己的生是小人,养众生的生则是大人,你诱导众生就是渐渐走向君子的路线。仁不外是追求人己身心性灵的健康而已,违反这个原则统统叫做不仁。古代的仁政即是以养人养己为政治的总纲,而恭、宽、信、敏、惠”则是行仁持己的条目,也是利己利人的大纲。所以想要做好一个修持,不外乎从这些心性上去着手。你仔细看看这一些词,不外乎都是卑己尊人,可以更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人。先得到好处的是谁呢?是自己。你的内在心量恢宏的时候,气宇就得到长养,正气就更浩然,这就是恭、宽、信、敏、惠”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62005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6

  • 陈洪777

    “恭、宽、信、敏、惠”都指向卑己尊人。 l#养自己的生是小人,养众生的生则是大人r#, 此处并不”非A即B”,而是递进的过程,把众生养好了,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养了

  • 13195779srs

    老师讲的论语生动易懂,学识真渊博

  • 行天下心自由

    获益菲浅。

  • 摩羯同学读经典

    吾岂匏瓜也哉,岂能系而不食? 为救世勇挑起十字架的孔夫子!

  • 梦唤真诚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阳货17.5~7》

  • 守一丶

    感恩讲师!

  • 吉平2010

    很不易,但不委屈,心态需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