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湿地何以大美?

龙江湿地何以大美?

00:00
13:30

湿地面积超500万公顷,约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10.9%,居全国第三位;

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2处,居全国之首;

湿地类型多达10类,拥有103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5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1处湿地保护小区。

湿地生态系统在黑龙江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尤其是湿地保护法实施以来,当地如何通过守住湿地之美,构建大美龙江?近日,新京报记者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媒体采访活动,深入黑龙江湿地保护区寻求答案。

制度先行

没有制度保障,大美湿地的保护无从谈起。

2003年,黑龙江在全国率先颁布《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重新制定该条例,并于2018年完成修正。

2016年3月,启动《黑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当时全省的湿地公园、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全部纳入湿地保护体系范围。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针对省内不同湿地类型和不同湿地保护区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出台《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7部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

同时,《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省级重要湿地确认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地方标准相继制定出台。2016年底,黑龙江省政府对外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公告,成为全国最早发布全省湿地名录的省份。

尤其是2022年湿地保护法实施以后,黑龙江省按照法律规定,制定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保护修复重点、合理利用举措。目前,黑龙江省有湿地分布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已全部出台湿地保护规划。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

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支撑,黑龙江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理念,将湿地的美推向新的高度。

徐惠是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化训飞组组长。2006年,他从一名长途车司机成为一名养鹤人。

“一般开春的时候,我们需要跟踪鹤的繁衍活动,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去观察。有的小鹤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我们的专职救助人员会及时发现,救助回来,人工照看,等好的时候再放回野外。”徐惠说,他们的目的就是提高鹤的生存率。

徐惠刚到保护区的时候,听说全世界野生丹顶鹤只有两千多只,现在已经三千多只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这是扎龙保护区最鲜明的“标签”。

“看着它们一年年长大,一批批融入野生种群,我就感觉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徐惠说。

为更好开展救助,2016年4月,大庆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挂牌成立。“近几年,我们每年救助的鸟类超过150只,放归自然的在50只以上。”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巡防队中队长王利舞告诉记者。

两年前,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建立紧密合作。王利舞介绍,接收的受伤动物先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检验疫病,没问题的话就送往八一农大教学动物医院救治。

得益于八一农大教学动物医院的专业团队,受伤动物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提升。八一农大教学动物医院院长王峥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他们的团队成功救活了一只濒临死亡的东方白鹳。经过康复训练和评估,这只东方白鹳于今年8月被成功放归自然。

龙凤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城区湿地。曾经,一条公路穿湿地而过,人为地阻断、分裂了湿地。为修复这个裂痕,当地经研究决定架设桥梁。如今,一座长约5公里的立体桥跨越湿地。“这样保护区湿地就完整了,动物在保护区湿地的活动就能尽量不受影响。”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负责人称。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内,当地政府为保护湿地一体化将原来穿行的公路改为立体桥。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扎龙湿地曾经面临湿地退化、“人鸟争食”的问题。“2000年,由于当时的气候原因同期降雨量减少,加上上游水资源紧缺,保护区内湿地的来水就没有那么多了。最严重时,保护区核心区水面积从700平方公里退缩到300平方公里。”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文锋指出。

自2001年开始,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应急补水;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牵头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通过发放生态补偿的方式,减少芦苇收割,为丹顶鹤提供足够的巢材和掩蔽场所。

记者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扎龙湿地累计补水量已超过30亿立方米,保证了水量充盈。湿地生态系统呈正向演替过程,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王文锋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卫星监测显示,相较于2000年,2020年扎龙保护区的芦苇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根据湿地保护法的规定,黑龙江省积极发挥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湿地修复技术和综合研究方面优势,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成果,为湿地修复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编制重要湿地修复方案基础上,对12处国际重要湿地进行调研评估,科学有序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2022年以来,黑龙江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42处,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1万公顷。

今年6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揭牌成立。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人民法院环资旅游巡回法庭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环资旅游巡回法庭负责人孙陆阳告诉记者,巡回法庭积极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对于环资案件来说,一个案件审判落槌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开始。在诉讼之后,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要关注判决的落实。”孙陆阳介绍,巡回法庭探索多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方式,如责令违法行为人补植复绿等,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向科技要力量

在加大人防、物防和制度保障的同时,近年来,技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方面,各保护区建立起自身的监管体系。以扎龙保护区为例,为防止违规开发破坏湿地、监控周边面源污染,保护区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监管系统,建成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目前监控覆盖面积达到860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9%。

另一方面,覆盖黑龙江全省的林草感知系统已经成为森林草原保护的重要科技支撑。林草感知系统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多项技术实现对林草业务的辅助管理,目前已完成36个业务子系统的建设。

其中,卫星监测平台于2019年3月投入使用,已累计发现、核查并反馈热点数千个,服务于黑龙江省森防战线3.2万余人。“通过不断升级,目前平台使用10颗极轨卫星和2颗静止卫星,对全省范围的森林草原热点进行全时段监测,监测频率可以达到每天300次以上。”黑龙江省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中心潘鹏旭介绍。

12月8日上午,记者在黑龙江省林草局大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截至当天8时40分,卫星已扫描黑龙江省区域123次,卫星最新过境扫描时间为8时36分。

“通过卫星监测我们解决了黑龙江省深山区、无人区火情无法及时发现的问题和短板。”潘鹏旭向记者介绍,平台发现异常热点后,会根据责任区范围,将详细信息推送到各级领导以及基层管护员的手机上,真正做到了从上到下贯通的早发现、早核查、早处置。

在湿地监测方面,黑龙江试点建设了湿地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以黑龙江三江国际重要湿地为例,记者注意到,湿地监测管理系统首页可以显示三江湿地的基本情况、资源物种情况以及各类设施设备情况。

“我们通过在保护区范围内建设视频监测、红外相机监测、气象水质监测等设备,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和保护。”潘鹏旭向记者介绍,系统还能监测巡护员巡逻的情况。记者注意到,系统实时显示着在线巡护员人数,并且可以调取任一巡护员的巡护轨迹。这将有效监督巡护员将责任落到实处。

综合立体的林草湿保护网络,为黑龙江筑起坚固的安防屏障。

合理利用并行

保护、修复的同时,合理地利用湿地也是黑龙江探索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环。

2018年10月,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哈尔滨成为第一批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的城市之一。

“哈尔滨临江而建、依水而兴,具有得天独厚的湿地优势资源。以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为引领,哈尔滨打造了‘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湿地景观带,形成了冬有冰雪、夏有湿地、交相辉映、互动发展的湿地旅游城市品牌。”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市文旅集团董事长王刚介绍。

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镇辖区的哈东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的重要节点。“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引来了众多市民观光体验,我们镇兴建了近百亩特色稻田画作为湿地配套项目,兴建了月牙湾湿地轻奢露营基地。同时,各村纷纷成立旅游公司,努力满足市民对湿地的深度游需求。”道外区民主镇党委书记孙维大告诉记者,湿地周边村民看到游客逐步增加,也来到江边出售土特产。

孙维大感叹,正是对湿地的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当地百姓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在强化保护的同时,大庆也在探索湿地生态品牌价值,通过举办观鸟节、湿地文化节等活动,在打响旅游品牌的同时带动周边餐饮经营活动。“现在的龙凤湿地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娱乐、戏水露营的首选地,也成为大庆在石油之外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大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彦丽介绍。

黑龙江省林草局则在全省范围内推动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实践路径。2019年,黑龙江省成立东部湿地旅游联盟,科学整合域内兴凯湖、珍宝岛、东方红、七星河、三江、洪河六个国际重要湿地和挠力河湿地,将湿地景观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打造龙江旅游新招牌,让龙江湿地美景被更多人看到。

让人们看到湿地之美的同时,能够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是湿地保护、利用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之道。

为加强广大群众对湿地的了解和认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专门规定,每年的6月为黑龙江湿地保护宣传月,6月10日为黑龙江湿地日。

走进哈尔滨湿地宣教馆,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穿梭在碧波绿岛连成的湿地画卷中,沉浸式聆听保护“地球之肾”的重要意义;在道外区民主镇新国村,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为村民带来湿地大讲堂,让湿地保护意识入脑入心;龙凤区机关幼儿园则借助临近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从小树立保护湿地的意识。

就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处,一尊残枪雕塑引人注目。在这里,保护区志愿者蔡抒桐给记者讲述了雕塑背后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名叫董义的居民喜欢到湿地打野味。一天,董义和朋友打死了一只大雁。大雁是忠贞鸟,总是成双成对。不久,寻找伴侣的另一只大雁便在他们头顶盘旋、鸣叫。很快,这只大雁的声音变得沙哑、凄厉。这一声声鸣叫,让董义大为震动。

第二天一早,董义砸毁了枪托,弄弯了枪管,自此从一名“猎人”变身为“护鸟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