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刑事犯罪结构近年来发生重大变化。12月12日,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北京市被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的被告人人数占比由2003年的68.1%上升至83.7%。
治理探索——搭建轻罪治理体系基本框架
司法机关一般将法定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界定为轻罪。从整体来看,北京市轻罪案件中传统的盗窃、轻伤害犯罪仍占多数,高空抛物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类型案件增多,经济犯罪和网络科技犯罪上升趋势明显。
“2003年至2022年,北京市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人数占比从10.4%降至3.0%,被判处三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实刑的被告人人数占比从21.5%降至13.4%,而被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的轻罪被告人人数占比由68.1%上升至83.7%,上升15.6个百分点。”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刘哲指出,轻罪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检察机关亟需改变犯罪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对此,北京市检察院全面分析20年来北京刑事检察案件数据,完成《北京轻罪案件趋势分析报告》,制定《关于开展轻罪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搭建轻罪治理体系基本框架。针对商超自助结账盗窃多发的情况,北京市检察院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分析1600余起此类案件,向行政主管部门和商超集团制发检察建议,促进完善商超自助结账防损机制。2022年,全市此类案件量同比下降28.1%。今年6月,在吸收北京治理经验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自助收银区防损实施指南》,商超自助结账盗窃犯罪治理由地方性治理成果推向全国。
此外,海淀检察院不断扩大“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适用范围,进一步提升轻罪案件办理效率;东城、平谷检察院探索制定轻罪案件赔偿保证金制度,让依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效并行;丰台检察院逐步构建起不起诉公开听证工作体系,持续强化轻罪治理机制建设和制度供给。
海淀检察院副检察长夏鹏介绍,5年来,海淀检察院使用“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审结案件400余件,并从多维度逐步升级该模式:高效利用智慧检务系统,采用线上阅卷+“云法庭”的云端办案模式,让数据“多跑路”;加强检警、检法沟通配合,针对该模式主要适用危险驾驶案件的特点,制定《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证据审查指引》,统一类案证据和量刑标准。
数据驱动——构建“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
北京市检察机关积极建用多个与轻罪治理相关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努力“跑在问题治理的前面”,助力超大城市溯源治理。其中,海淀检察院构建了“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通过自动提取轻罪案件数据,开展碰撞分析,形成“轻罪电子地图”。
“模型通过分析11类常见多发轻罪案件的犯罪特点和监督方向,提取作案方式、犯罪数额等130余项数据要素进行碰撞分析,找出异常数据;引入电子地图,异常数据集中案发地一目了然。根据模型推送的异常数据线索,我们进行重点调查,开展犯罪治理。”夏鹏向记者介绍。
他举例称,一段时间,五棵松华熙商圈附近醉驾案件高发。但模型推送的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驾驶员在酒后预约了代驾。这一异常引起了办案人员的关注。经实地调研他们发现,该商圈的停车场位于商场地下,通信信号较弱,且停车场面积较大,驾驶员和代驾难以联系上对方,因此驾驶员酒后被迫开车去跟代驾会合。对此,海淀检察院向商场物业和停车场管理公司制发检察建议,要求为代驾交接设置等候区。经过多次沟通协调,目前代驾交接障碍已经消除,由这一原因引发的醉驾案件基本杜绝。
在海淀检察院“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包含3项安全指数、130余项数据要素的基础上,北京市检察院组织各有关院进一步补充提炼完善,形成了包含4级、100多个指数指标的北京市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
以该体系为载体,北京市将检察业务数据化,以检察视角评估区域轻罪治理、城市治理水平,进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目前,海淀、西城、丰台、房山、通州、昌平、怀柔、密云等八个区的基层检察院已开展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试点适用工作。
夏鹏表示,未来“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会定期给模型添加文书信息,增设运行规则,它通过大数据和地理位置的碰撞对比,可以发现更多的线索,帮助我们延伸法律监督视角。此外,还可以通过录入街镇的发案数据,通过赋值、设定规则,反映街镇的治理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某个单位、学校、医院等,由此来推动完善社会治理。”
“今后,北京市检察机关将通过持续深化轻罪治理体系建设,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统筹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好轻罪案件不起诉后的非刑罚法律责任,持续优化完善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定期形成可供决策参考的分析报告,挖掘隐性问题,促进社会治理。通过数字赋能,持续推动检察履职方式由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溯源治理转变。”刘哲表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