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极端天气叠加经济活动增强,导致今年空气质量波动

生态环境部:极端天气叠加经济活动增强,导致今年空气质量波动

00:00
03:14

今年到目前,全国PM2.5浓度较去年有所上升。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极端天气叠加经济活动增强导致今年空气质量有所波动,但这一水平仍好于预期,增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分析原因,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认为,疫情期间社会经济活动量大幅减少,加上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同2019年相比,2022年PM2.5浓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官方曾经预判,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预测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对以后进一步改善更有信心了。

他表示,今年全国空气质量确实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讲,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

2019年可以视为正常年,与2019年相比,今年我国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特别是3月19日到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了20多个省份,北方多地PM2.5、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张家口PM10峰值浓度超过9000微克/立方米。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今年我国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达5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半个中国。截至11月底,仅沙尘天气就使我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

除气象因素外,疫情后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如火力发电量增加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23.5%和8.2%,这些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刘炳江表示,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小幅上升3.6%,仅同比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从全国三大重点防治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平均PM2.5浓度仍在改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