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民间为李煜王之涣立墓碑,用意虽好也要防止变味

评论丨民间为李煜王之涣立墓碑,用意虽好也要防止变味

00:00
04:24

立碑其实不难,难的还是“立碑之后怎么办”,这种民间纪念如何以更得体的方式,融入当地的景观,并进入人们的公共生活?

12月7日,有媒体援引相关消息称,经民间捐资万元,在河南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后李村附近,南唐后主李煜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墓碑”立了起来,并在12月9号上午举办揭碑仪式。

目前,孟津区文广旅局负责文物方面事务的工作人员已经表示,此次立碑为民间自发组织的行为,到现在都没有明确且充分的证据证明后李村的这座墓是“李煜墓”。至于“王之涣墓”,他则是第一次听说。

↑图据澎湃新闻

民间立的这些墓,在考古学上未必站得住脚。比如《宋史》仅记载李煜“葬北邙山”,并没有具体的地址。在这次立碑的后李村,曾确实发现过一个古墓、也曾被传是李煜墓,但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曾专门发文称,“发现疑似李煜墓”的信息属于误发上网,目前李煜墓没有考古学上的依据。至于王之涣墓,20世纪出土的《王之涣墓志》仅语焉不详地称“葬于洛阳北原”,这次立碑之处则完全是推断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不是什么考古发现,只是一种民间凭吊的热情,需要一个具体的载体,自发地立了两块碑。其实这也没什么,两位诗人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们追思不尽,这种情感应当被尊重。

这样的行为也不算特殊,比如“衣冠冢”就属于此类。这里虽然没有安葬某位人物,但也可以建一个虚拟的陵墓,用以寄托幽思,柳宗元、方孝孺、史可法等,都曾留有衣冠冢。国外也类似,甚至“胡编乱造”都不罕见,比如日本建过一个“耶稣墓”,传闻耶稣葬于此处——这当然没有人当真,但不妨碍这作为当地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所以,对于这个民间的李煜墓、王之涣墓,倒也不妨抱有开放的态度。这其实也是普通民众参与历史书写的一种方式:这里确实不是官方主导的考古遗址,但人们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某位历史人物在大地上留下一个坐标。

当然,对于这样的自发行为,底色应当是纯粹和自然,一旦掺杂其他因素,就难免变味。比如在墓碑的说明上,应当明确表明这是民间自发的行为,而不是一个严肃的考古依据,以避免造成公众误解。民间自发的热情,如果被推手利用,把捕风捉影当成既定事实,试图为当地的“文化遗产”增添一笔,那恐怕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而对于商业化开发,也应当抱有一种更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要沦为“圈地赚钱”的模式——宣称是某某的墓,然后围墙一拉、门票一卖,这恐怕就难免令人皱眉侧目了。这并非多虑,此前也有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争抢诸如“孙悟空故里”“西门庆故里”之类的名头,就曾令舆论极为反感。本应该真挚的情感表达,如果最后变成了吃相难看的商业开发,立碑祭奠的行为本身,也就变得荒诞和滑稽了。

目前,立碑的民众表示,他们还规划通过网友募捐建词林、词道,在七夕节、端午节组织词会等,来继续完善李煜、王之涣二人的“墓地”景观。虽不知道这个规划的具体细节,但对于立碑者来说,恐怕还是要多考虑社会观感,尽可能保证公益,不至于让人对立碑的动机产生联想。

立碑其实不难,难的还是“立碑之后怎么办”,这种民间纪念如何以更得体的方式,融入当地的景观,并进入人们的公共生活?这些,恐怕还需要立碑者以及当地深入思量,以一种更加沉稳、严谨的态度,既关照人们的情感,也表达对历史的敬意。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