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个刻苦的国家,现已加入“坑印”豪华午餐。
2019年8月24日,在经过一系列轮换后,七国集团峰会最终在法国海滨城镇比亚里茨盛大开幕。
作为西方7个最发达工业国的俱乐部,七国集团峰会简称G7,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法国举办G7峰会只是因为轮流机制,但作为东道主,马克龙还是决定充分利用这次露脸的机会展示法国的影响力,将本次G7峰会开成一次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
然而,各国元首似乎并不买账,除了将本次峰会当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批斗会,会议最后还没有形成联合公报,开创了1975年G7峰会创立以来首次不发联合公报的先河,马克龙感受到了深深的力不从心。
当然,也不能说本次峰会是失败的,毕竟马克龙除了安排成员国的行程,还积极与“场外观众”鼓动,邀请了印度总理莫迪等外国政要参会露脸,达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最终挽回了法国的些许颜面,而本次G7峰会也成为法国与印度关系情比金坚的重要见证。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4年多时间,但莫迪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封言辞恳切的邀请信飞到印度总理办公室的案头。看着落款处熟悉的马克龙签名,一股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正义感瞬间充满全身。
事不宜迟,莫迪决定“直接走”,冒着被击落的风险抄近道穿越了宿敌巴基斯坦的领空,终于在G7峰会还没开幕时就赶到了现场。
面对莫迪跨越千里的义气,马克龙差点儿就热泪盈眶,而为了给马克龙留下足够大的表现空间,莫迪在合影时主动站到了队伍的最后。
马克龙与莫迪的兄弟情深,深深感染了与会的成员们,以至于大家都纷纷猜测,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法国与印度,最终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这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作为世界上人缘最好的国家,印度从来就是朋友遍天下,兄弟满地走,法国能成为印度的兄弟,实在不稀奇。
在这个世界上,论“人缘”的软实力,印度说第三,没人敢排前二。在其他国家为逃避大国阴霾,尤其是为挣脱大国夹缝而苦苦挣扎时,印度却从来都是主动迎难而上并与大国打成一片,并最终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其游刃有余的攀扯水平连蜘蛛都自愧弗如。
再加上印度建国以来就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左右逢源,有着雄厚的人脉基础,因此如果说人缘是一种实力,那么印度早已成为鹤立鸡群的超级大国。
不过,所谓“人有高下之分,友有亲疏之别”,法国能在印度的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堪比俄罗斯的“自己人”,根本原因还在于法国一如既往的努力,所谓朋友也是需要经营的,法国的经营就非常努力且成功。
而法国之所以愿意与印度打成一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法国也曾和印度打成了一片。
虽然地球人都知道,英国统治印度200多年,奠定了现代印度的基础,更为现代印度注入了灵魂,让印度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简称“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但在英属印度不为人知的角落,法属印度一直在傲然挺立。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英法两国因为猛烈的殖民扩张,分别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两国也成为“志同道合”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
只是,相比于英国的岛国区位,法国虽然两面靠海,但出海条件远不如英国便利。更尴尬的是,因为与西欧大陆山水相连,法国虽然有着向大陆扩张领土的便利条件,却也不得不常年面临着来自欧洲大陆的威胁。
因此,大航海时代以来,法国因为出海条件的束缚以及应对欧洲大陆威胁的掣肘,在海外的扩张远不如英国成功,法属印度就是典型。
虽然法国也曾非常努力地扩张,但相比于英国相形见绌,在英国统治了南亚次大陆后,法属印度最终维持了500多平方公里。
虽然二战后被一夜打回解放前的法国非常努力地想要维持殖民帝国的荣光,比如在印度支那卷土重来,说什么也要战斗到底,但对法属印度,法国却保持了难得的豁达。
1947年10月,刚刚独立建国的印度收回位于默吉利伯德讷姆、科泽科德及苏拉特的补给地lodges的主权,其余土地则根据法印两国协议由当地人民投票决定归属。
随后,经过投票,金德讷格尔于1950年5月2日并入印度版图,随后成为西孟加拉邦的一部分。1954年11月1日,剩余四个法属印度地区由印度接管,并以“本地治里”的名义共组成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从此法属印度时代结束,法国“识时务为俊杰”的精神也博得了印度的无限好感。
当然,对印度这样一个占便宜没够的国家而言,“识时务为俊杰”绝对是不够的,毕竟英国也曾顺水推舟,而且“印巴分治”等于直接送给了印度一座江山,那分量比法国重得不是一点半点儿。
所以,法印关系的如胶似漆,在静夜史看来主要还是臭味相投下的各取所需,即国际环境下的互利共赢。
而这种互利共赢,首先体现在经久不衰的军火贸易上。
由于印度独立靠的是“印巴分治”的白纸黑字,从未有过革命或战争的“淬火”,印度与一盘散沙的英属印度相比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这也导致印度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消灭反对力量扭转“政令不出新德里”的窘境;下不能将统治力贯彻到基层各个角落,推动土地革命为工业化铺平道路;中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释放人口红利。
所以印度国内不仅没有建立工业化实现自力更生的空间,更没有留住经营人才建设祖国的可能。
偏偏印度跟着英国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能力不强但野心很旺。在日益增长的野心欲望与落后的武器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下,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采购国,养活了很多国家的军火商。
而法国与印度的军火贸易,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话说尼赫鲁不自量力地下达了侵略北方邻国的命令后,忍无可忍的北方邻国终于出手,4万解放军如猛虎下山,将17万三哥打得屁滚尿流。
第一阶段结束后,北方邻国本着睦邻友好原则,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尼赫鲁岂是轻易认输的人?为了反败为胜,印度向全球发出了武器动员令,连平时都不敢打照面的以色列也满载武器悬挂国旗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孟买。
彼时的印度也想让法国友情赞助,但法国一再表示,虽然尼赫鲁不要老脸地扯下了不结盟的伪装,但在法国眼里印度依然是闪闪发光的不结盟领袖,所以君子交易,就是要谈钱,而且是按照国际惯例现金支付概不赊账。
尼赫鲁很生气,明明美苏英以都已经友情赞助而且还不要广告植入,法国明显就是“趁火打劫”,但低三下四的尊口一开,为了“照顾”法国生意,印度最终还是买了部分法国迫击炮,至于已经装船的老掉牙飞机,印度则据理力争、坚决拒收。
虽然开局并不融洽,但法国“大公无私”的“直商”精神还是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法国与印度的军火交易翻开了新的篇章。
时至今日,虽然印度仅是法国的第18大出口国和第20大进口国,但法印军火贸易却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是印度不可或缺的军火供应商,“阵风”战斗机等深受印度的喜爱。
对于印度而言,虽然美俄争相拉拢,买来的武器装备也是世界顶尖。但没有货比三家总感觉被坑得不甘心,所以法国和以色列,本质上是“替补”,却也赚到了大量的卢比。
对于法国而言,没有什么比人傻钱多的印度更令人爱不释手了,尤其是看着印度欢欣鼓舞地以87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战斗机时,法国的心里早已心花怒放。
当然,作为同样有着鸿鹄之志的大国,法国巨大不仅仅满足于多赚印度几个卢比,毕竟这样的交易太没有挑战性。法国想要的,是“雄鸡一唱天下白”,而印度,就是法国在印度洋最青睐的存在。
时至今日,虽然法国没有保住大部分的殖民地,更没有“英联邦”这样的替代性组织保持影响力常在,但150多万法国侨民还是分散在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述说着法国不甘的大国雄心。
今天的四大洋中,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沿岸都有世界大国的存在,唯有印度洋周边小国成群,因此印度才有将印度洋作为“印度之洋”的梦呓。
对于法国而言,印度洋作为远离中美俄的“世外桃源”,也是法国凸显大国影响力的重要舞台。毕竟二战以来,虽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却总被英国夺取光环;虽是欧盟发起国和主导者,但在欧洲经济霸主德国面前却又总是黯然失色。
所以法国认为,想要成为中美俄之外的世界一级,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印度洋无疑就很合适。而想要称霸印度洋,就必须借助印度的力量。
毕竟,朋友的作用不一定是同进共退,也可以仅仅是避免先打起来,只要印度不拆法国的台,就大大提升了法国的成功率。
所以法国对印度的支持,始终都相当给力,除了和其它大忽悠一样战略支持印度入常,法国还在印度心心念念的核武器问题上提供了实质性支持,这是印度能跨进核俱乐部的重要推手。
而印度也投桃报李,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的同时,始终与法国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双方都感觉赚了的军火贸易。
2019年,经过牛粪牛棚等一系列注水,印度GDP终于实现了“赶法超英”,虽然GDP的竞争你死我活,但也正因为有了同一起跑线,法国与印度的合作才更加没有距离感。
只是,印度洋沿岸,从来不是印度说了算,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尤其是海洋霸主,不可能留出法国东山再起并挑战美国权威的空间。
而印度与法国的情比金坚,与印度在美俄之间的左右逢源并没有什么不同点。毕竟英国留下的遗产尤其是野心太过高远,所以在印度的眼里,甚至美俄都相当不堪,印度不过是利用了这些大国的野心成就自己的一飞冲天。
所以,法国在利用印度,印度又何尝不是在“白嫖”法国。只是,一个大国竞争的没落者,真的能与从未成为大国的伪大国相互成就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