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到“数智化”,2023北京金融论坛热议金融大模型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2023北京金融论坛热议金融大模型

00:00
04:09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这一字之差说明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渗透深度及由此引发的行业变革,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12月8日,由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年度北京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数智金融 新机遇 新格局”为主题,与会人士围绕当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数智化展开探讨。

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在致辞中介绍,当前头部金融机构抢占大模型赛道,中小机构摩拳擦掌,AI在金融业引发的震动和焦虑,远超其他多数行业领域。在金融的场景下,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创造性,超越了过往数字化的机械性,一场生产模式和运作效率的变革势不可挡。

具体到如何应用上,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魏晨阳以保险行业为例解释称,每一类保险都要经过产品设计、销售、定价承保、保单管理、出事的理赔全流程,更不用说有寿险、产险、健康险,每张保单每个环节就是一个场景。如果把人工智能赋能到这些场景,“会看到保险业态里可能会有很多超级代理人、人工智能AI代理的应用场景落地。”他说道。

结合金融行业现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提出,“在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息差明显收窄。从长期看,利率水平息差水平决定边际投资回报率,那么长期息差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性,也意味着金融行业赚钱越来越难。同时,银行业客户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客以及有效的风险识别、定价等均要依赖数字化能力,更需要从金融科技、生成式AI大模型等方面进行发力。”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认为,相较传统模型,金融大模型与人的交互能力更强。但一个通用大模型不能代表所有,金融企业需要的大模型包括通用大模型、知识处理大模型、工具大模型、决策大模型等四类,随着大模型技术整体快速发展,在金融场景尤其是消费金融场景一定会带来人机交互以及风控管理、合规管理方面根本性、深层次的革新和变化。

在论坛以“金融大模型的近景与远景”为主题的圆桌会议环节,对于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主任肖翔建议,应结合大模型技术特点和金融业务领域相关监管要求,本着“由内而外,先易后难”的原则,现阶段可先行探索将大模型作为智能助手应用在运营管理类场景,助力实现降本增效,围绕算法合规、数据合规、业务合规、内容合规、外包合规、伦理合规等方面建立健全多维度、全方位的大模型应用合规管理体系。

从机构的视角看,众安保险首席技术官蒋纪匀、中国民生银行数据管理部总经理沈志勇、中金公司信息技术部执行负责人王缅、百度智能云产业发展部总经理段永华等四人,也分别结合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在此环节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而在“数智化下的养老金融突围”圆桌论坛上,来自银行、保险、基金等领域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共同探讨了数智化在现阶段如何助力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如何提升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数智化已成为驱动养老金融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大模型的应用催生金融数智化,金融行业也将迈向全新阶段。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商报社还发布《2023金融大模型报告》,并与安永联合发布《2023金融数智化报告》。特别是后者,即《2023金融数智化报告》预测,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持续向纵深发展。“理解力”“互动力”“决策力”将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数智化程度,体现其转型成效的核心维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