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饮酒达到醉酒状态
身体就容易不受控制
不仅丑态百出,还可能引发危险
近日,上海宝山警方
就抓获多名醉酒驾驶嫌疑人
“情感大戏”背后
火眼金睛的民警竟揪出一名醉驾司机
本是一场情感纠纷,却因为一个小动作,被火眼金睛的民警揪出了醉酒驾驶的行为。12月1日凌晨,祁连派出所接到一起情感纠纷的报警,民警赶赴现场后,发现两男一女正吵得不可开交,其中一名男子吴某面红耳赤,身上还有浓烈的酒气。正当民警调解纠纷时,却发现吴某到一旁的小轿车内顺手抽出纸巾擦拭,这个小动作立刻引起了民警的怀疑。
在民警询问下,吴某拒不承认自己的醉驾行为,但又无法说明自己的车辆为何会出现在该小区内。通过调阅公共视频,民警确认了正是吴某本人驾驶该车辆至小区内,面对民警的严厉质问与确凿证据,吴某只得承认了自己的醉驾行为,他坦白:当天晚上,他因女友去见前夫,便在家借酒浇愁,不知不觉间竟猛灌了8两白酒。在酒精的驱使下,吴某怒上心头,驾车寻找女友,找到女友和前夫后,三人爆发激烈争吵,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经检测,吴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97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
目前,犯罪嫌疑人吴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注意!更严格的酒驾标准来了
近日,酒驾最新检验标准发布
该标准将于
2024年3月1日起实施
最新酒驾标准都有哪些变化?
1、更严格
新国标将饮酒驾驶的上限从50mg/100mL*降低到了20mg/100mL,也就是说,只要驾驶员血液中乙醇含量超过了20mg/100mL,就属于违法行为。
驾驶员血液中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的认定为醉酒驾驶,醉驾属于犯罪行为。
2、更准确
新国标将血液和尿液中乙醇的检测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气相色谱法和电化学传感器法。旧国标只规定了气相色谱法作为实验室检测方法,而没有规定现场检测方法。
3、更科学
新国标将血液中乙醇含量与呼吸中乙醇含量之间的换算系数从2100调整为2300。这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统计数据,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和代谢特点。
喝多少酒会达到酒驾标准?
从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变化来看,正常人喝一杯200毫升的啤酒后,酒精浓度即可达到20mg/100ml的饮酒驾驶标准。
如果喝了3两低度白酒或2瓶啤酒,酒精浓度可达80mg/100ml的醉酒驾驶标准。
当然,个人体质不同,这个数字可能略有差异。
喝酒后多久才能开车?
专家表示,一般来说,饮酒后大约10分钟,酒精就会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1个小时到1个半小时就达到最高峰。
如果只饮一杯啤酒或饮一杯红酒,至少要经过6个小时的代谢,才能再开车;而如果是饮了低度白酒3两以上,考虑到个体和环境等差异,至少要经过20到24小时才能开车。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取决于很多因素,一般来说,酒精在体内的降解半衰期大于6小时。根据个体差异,有的代谢时间长的可能要超过10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
注意:酒后驾车不会以司机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标准,也不会以酒后时间长短界定,而是以人血液酒精浓度专业测试结果为标准。
这些水果开车前别吃
有“被酒驾”风险
据深圳交警测试,一口气吃下好几个荔枝后,立马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为30mg/100ml,确实达到了酒驾的标准,但过10分钟后再测,“酒驾”状态就轻易解除了,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假性酒驾”。
除了荔枝,还有榴莲、菠萝蜜、龙眼、葡萄干、杨梅等糖分较高的水果也有可能被“酒驾”。
这类水果含糖量高,果皮坚硬封闭性较好,它们被采摘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果实内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将自身的糖分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且越成熟,放置的时间越久,乙醇含量越高,吃后酒精就会残留在口腔里。
除了水果,开车前吃这些食物也有可能“被酒驾”:
1、腐乳、酒酿等发酵食物
日常的发酵类食品,其制作过程或者发酵后会有酒精,食用后也容易“中招”。酒糟类食品就是一类引起假性酒驾的“元凶”,比如醉蟹、啤酒鸭、甜酒、酒酿圆子、豆腐乳等。
2、藿香正气水、咳嗽糖浆
经过测试,喝了藿香正气水后酒精数值会很高。同样,止咳糖浆也是含有酒精的。
3、糕点类点心食物
很多小伙伴经常吃提拉米苏、蛋黄派、瑞士卷、酒心巧克力这类小点心,其实吃完这些东西再开车是很容易被查出饮酒驾驶的,因为它们大多含有酒精的成分。
如果开车前吃过上述食物,休息15~30分钟后再开车。开车前可先用清水漱口。
如果因食用上述食物被误查酒驾,可向交警提出10分钟后重测,一般口腔内酒精成分都会自然消散,吹气数值会猛降至安全值内或者归零。
也可向警察提出进行抽血化验,检查血液中酒精含量。
注意:食用含酒精类食品和饮酒不是一回事!真正的酒后驾驶,几分钟后检测不但不会降低酒精值相反还有可能升高,所以大家不要心存侥幸哦。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务必牢牢记住!
来源:上观新闻综合上海法治报、北京晚报、人民网科普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