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决策的智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关键决策的智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00:00
09:26

关键决策的智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1499年,阳明先生二十八岁,这一年科举考试,阳明先生以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被安排到六部中的工部工作。


到工部报到的那年秋天,上级安排给他一份差事——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威宁伯王越,是阳明先生敬仰的沙场名将,他不仅是文官,而且军事才能突出,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区。


虽然身在工部,但阳明先生却有军事报国的志气。年少时期就曾骑马出塞,熟读兵法。在督造威宁伯王越坟墓的过程中,他还用管理士兵的方法安排工匠干活儿。空闲时间,阳明先生还会演绎诸葛亮的“八阵图”。因为施工安排得当,阳明先生提前完成工期。


当时,朝廷下诏书向下征集谏言,阳明先生听闻边防有外族入侵,于是满怀报国热情,结合当时边防情况,写就了这封《陈言边务疏》。


这篇奏疏又被称为《边务八事》,世人称之“惊艳”。这是怎样的一篇奏疏?这篇奏疏有没有为朝廷所用?阳明先生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封奏疏的呢?


01


面对边防军事,阳明先生有八条建议: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这八条建议,分别从八个方面,分析双方利弊,针对朝廷军务情况,每一条都切中要害,呈现出阳明先生积累起来的军事韬略。


比如:

第一条,蓄才以备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这一条目里,阳明先生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朝廷人才储备不足的迫切,而且给出了人才储备的具体建议。朝廷设置的武举选拔,不能只重视骑射搏击的技艺,更要重视军事韬略。储备人才要文武兼济。


又如,简师以省费。精简部队,节约军费。如何节约呢?可以“先声而后实”。“兵贵精不贵多”,从京城派出一万精兵,最后只留下三分之一精兵,其余秘密召回京师,“万人之威犹在”,但军费节省了。再就是重用边塞将士,给他们好的待遇。这样部队人员又能得以补充。京军养尊处优惯了,“战则退后,功则争先”,不是打仗的料儿,反而不如边塞将士好用。


再如,舍短以用长,捐小以全大。这两条说的都是边关将士更熟悉边防战况,所以,朝廷要舍得放权,信任并优待边防将士,激励他们,用其所长。


敷恩以激怒。将士战死沙场,不仅消磨士气而且容易引起民愤。这时候,朝廷就要安抚好死者家人,给予恩典,晓之以大义,团结民众,激发将士一致对外的决心。


阳明先生初涉仕途,就能有如此洞察力,而且见地极高,难怪这封奏疏会“世艳称之”。

02


在明朝,天下奏疏先被收到通政司衙门,再由内阁审核,然后送达皇帝。不知道这封奏疏是否顺利上达圣听,就结果来看,可能是没有。次年,河套地区再次被外族侵犯,朝廷出兵却“雷声大雨点小”,未能给予外族重创,最终,明朝西北疆土遭受重大损失。



在阳明先生晚年,有人向他问到了《边务八事》,他说,“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那时候自己还很意气用事,有很多“抗厉气”。为什么这么说?


《陈言边务疏》开头几句说,朝中大臣风气不正,怯懦因循,看上去慎重老成,不过都是为了中饱私囊,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尾几句又说,边关将士因循苟且,漫不加省,最后又让皇帝转给兵部“斟酌施行”。


虽然阳明先生用词剀切,针砭时事,却容易让读到这封奏疏的人感到不舒服。设身处地想想,看到这封奏疏的内阁大臣作何感想?会不会向上呈报?即使呈报了,皇帝愿不愿意听?即使听了转给兵部,兵部愿不愿意以此执行呢?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说自己以前有些“傲视行辈”“轻忽世故”,可能正是因为自己心中抗厉气未除。如果换成晚年的阳明先生,做法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当做仍会去做。正如晚年写给弟子的一封信中他所说“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

03


我们回看自己以前做过的事,别说十年前,可能三五年之前,我们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都难免在今天的心中升起悔意。


阳明先生会有悔意吗?

晚年,他在给弟子的一封信中,说:“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君子应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该怎样就怎样,一些应对之举,都是为了达至自己的良知,以求心中无愧。



试想,假如重来一次,阳明先生已知晓这封奏疏写了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可能自己精心准备的八条建议一条也不会被采纳,他还会写吗?一定也是会写的。就如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时,面对下属有可能叛变投靠宁王的情况,他依然坚定地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哪怕天下都站到宁王那边,我依然要去平定宁王叛乱。


再试想,阳明先生虽初涉仕途,但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在朝中身居要职。难道,阳明先生真的不知道这封奏疏会引来别人的不满吗?


只不过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既然有机会为朝廷进言,为国家尽忠,合当如此去做。所以,阳明先生《陈言边务疏》虽有“抗厉气”,但更多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赤诚报国心。在阳明先生写这篇奏疏里,我们感受到,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只是合该如此做。


大事小事,都是如此。当我们心里开始考虑利益得失,冒出很多杂七杂八的念头之时,我们基本上就不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了。


所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是说打着“问心无愧”的旗号去做事,而是说——

叩问良知,做好当下,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