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与青春割席后

周冬雨,与青春割席后

00:00
12:21

2023年本来有可能成为周冬雨的电影年。她先后有7部或主演,或配角,或客串的电影上映:《长空之王》《长沙夜生活》《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燃冬》《鹦鹉杀》《坚如磐石》《热搜》。

5月2日,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三金”影后,周冬雨又成为中国影史首位90后百亿女主演。

可荣耀之下,难掩乏力。尤其是下半年,她担纲主演的三部电影《燃冬》《鹦鹉杀》《热搜》,说是惨败亦不过分,甚至已经殃及个人口碑:“票房毒药”“避雷周冬雨”的言论开始出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立之年后的周冬雨,路还长,要慢慢走。

其实,7部影片中的4部,与周冬雨关系不大。

《中国青年》和《长沙夜生活》,她只是客串,几可忽略。

《长空之王》讲试飞员的男性群像戏,周冬雨戏剧功能有限,更多是一种情绪和性别上的点缀。

《坚如磐石》是她与张艺谋的二度合作,有话题度;但这部电影讲扫黑除恶,权谋争斗,同样偏向男性,周冬雨作为男主前女友,虽参与行动,却也只是辅助性的工具人。

值得讨论的,只剩三部由她领衔主演的《燃冬》《鹦鹉杀》《热搜》。因三部电影中的周冬雨,总是纠缠在两个男性之间,便有网友将后两部戏称为“燃冬2.0”“燃冬3.0”。

《燃冬》导演陈哲艺是戛纳电影节宠儿,有“李安接班人”的美誉。周冬雨和他合作,也是涉足国际影坛的第一步。事实上,该片也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周冬雨没有失策。

失策的是宣传营销。

一部讲当代年轻人深陷生活的迷宫,试图以身体的连接和精神的超拔来互相取暖的文艺片,偏偏要走商业片的宣传模式:定档七夕节,在三角关系、情欲尺度的话题上造势营销,像“三个人嘴对嘴喂冰块”“浴室激情戏”等预告信息,的确以“炸裂”的方式招来了更多观众。

结果,他们带着商业片的期待,看到的却是形似“无病呻吟”的文艺片。这种心理落差只会让观众感觉经历了一场“诈骗”。

正式上映后,《燃冬》口碑一落千丈,网友花样群嘲,票房定格在2607万元。

不到一月,网友所谓的“燃冬2.0”——《鹦鹉杀》上映了。

该片来源于大量“情感杀猪盘”的真实案例,集合了《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的热点话题。可是,《鹦鹉杀》却没能复制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奇迹。

究其原因,与《燃冬》一样,《鹦鹉杀》仍然是一部文艺片,而不是类型爽片。它摒弃奇观、悬疑、反转,试图书写游离的情感状态。周冬雨找到诈骗犯后,不是立即惩治他,反而在真情和假意间,与对方互相拉扯。所谓“杀猪盘”,只是电影追问当代年轻人情感走向的切口。

文艺片受众小,票房低是情理之中。可是题材的话题热度、明星的参演以及宣传上的引导“你在热恋,他在诈骗”等口号,只会让观众再次“受骗”,并将矛头直指主演周冬雨。

两个半月后,《热搜》来了。

从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开始,周冬雨饰演的媒体精英制造热搜的同时,牵引出幕后某集团性侵女孩的隐秘,于是正反派在互联网展开舆论战,最终邪不压正。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汇聚如此多的高热度社会议题,竟意外遇冷。豆瓣评分仅6.4分,到12月7日下午,票房5852万元。

本片的问题,和《燃冬》《鹦鹉杀》不同,它是合格的商业片,观众没有受骗感,却能感受到一种平庸的失望——叙事上,过度聚焦正反派的舆论战,避开了对真相的深入挖掘;人物上,形象过于脸谱,转变缺乏逻辑,沦为了情绪工具;主创上,导演忻钰坤前作《心迷宫》《暴裂无声》实在惊艳,让观众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一旦落空,反而会招致更加严苛的批评。

《心迷宫》豆瓣评分8.7;《暴裂无声》豆瓣评分8.2

主演周冬雨固然有她的问题,如很多观众批评的台词功力和人设反转没有说服力,但导演和编剧也难辞其咎。

《热搜》没能成为当下的“热搜”,意味着周冬雨主演电影已经“三连扑”。虽然忻钰坤主动澄清本片主演“二男一女”没有感情戏,却还是挡不住有观众称其为“燃冬3.0”。

“燃冬”从此成了周冬雨的“滑铁卢”,让她用一部部作品所铸造的电影神话,变得摇摇欲坠。

周冬雨的成人礼是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她在一颦一笑间,流露的羞涩与纯真,成就了这部如初恋般的爱情电影。顶着第三代“谋女郎”的身份出道,周冬雨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山楂树之恋》中的角色形象

此后三年,未有佳作,仅有的主演作品《宫锁沉香》还为人诟病。眼见,周冬雨将要陨落,2014年的爱情电影《同桌的你》,再度将她推到聚光灯下。该片导演,多年后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他就是郭帆。不过,郭帆只是重复使用周冬雨的“初恋”形象,宁浩在《心花路放》中对周冬雨的塑造,那惊人的“杀马特”少女形象,则让人看到了她的可塑性。

直到曾国祥,这个同样年轻又天赋异禀的导演,用两部作品《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将周冬雨从张艺谋限定的框架下打捞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青春代言人。只是这个青春,打破了以往的初恋滤镜,反而蒙上了感伤与怅惘。周冬雨由此成为中国影史最年轻的“三金”影后。

左《七月与安生》角色形象;右《少年的你》角色形象

至于其他有记忆点的作品,如陈可辛监制的《喜欢你》,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以及电视剧《十里春风,不如你》等,无不是在复制张艺谋和曾国祥曾创造的青春形象。这是独属于周冬雨的,近乎不可替代的银幕形象,灵动又坚韧,轻盈又黯然,远比“傻白甜”复杂,又不至于“苦大仇深”。

在生命不可承受的轻重之间,周冬雨取得了一种平衡。她的年龄、灵气、经验与感悟,坚定地捍卫着这种平衡。

《后来的我们》中的角色形象

可是,年龄会长,灵气会散,经验会老,感悟会变。去年,周冬雨度过30岁生日,而立之年,使之成名的青春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因为时移势变,青春爱情题材已非市场主流,观众更青睐民族情怀的国产大片和聚焦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这就意味着,周冬雨必须化茧成蝶。

今年下半年的三部电影,正是周冬雨“化茧”的尝试。

《燃冬》里的娜娜,因脚伤放弃职业和梦想,自我放逐到边陲小镇,聊作导游度日。那逝去的青春岁月,成了她的心疾。她摆脱不了过去,又无法面对现实,所以才渴望爱,甚至死。

《燃冬》中的角色形象

《鹦鹉杀》里的周冉,城市精英,网恋被骗,情感的失重比起金钱的损失,更像一把剜心的刀。她宁愿笨拙地用感情骗回对方,而非直接报警,为的不过是填补内心的黑洞。

《鹦鹉杀》中的角色形象

这两部电影,没有非黑即白的爽文叙事,只有晦暗不明的情感流转。从中可以看到周冬雨的突围:她在拒绝单向度的青春,而试图呈现女性的复杂处境。

只是习惯快节奏、高热度、商业化的我们,或许已经不愿意费心去理解那种复杂。就像《鹦鹉杀》中被指责的地方:一个精英竟然也会被骗?找到诈骗犯竟然不报警?为什么不直接复仇,偏要七拐八绕?因为在那些弯弯绕绕里,藏着与青春截然不同的凝重繁杂。

再到近期的《热搜》,她饰演自媒体主编,与丑恶势力周旋。其愿望,就是拯救正处于青春的少女,免于被成人的阴暗吞噬。

《热搜》中的角色形象

总之,30岁后的周冬雨,没有斩钉截铁地与青春割席,而是摆出拯救、回望以及伤悼的姿态,逐步接受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实,并渴望以成熟女性的面貌,创造出独属自己的第二银幕形象。

她在努力“化茧”。但仍需一个像曾国祥一样的导演,助力她“成蝶”。

今年的周冬雨,热度不只在片场,还有秀场。

早期,初恋般的清纯形象,眉眼疏阔,面部走线似工笔画,简约干净。之后,造型多变,长短发交替,骨骼感逐渐凸显,少女感随之褪去。凌厉之余,与其清瘦的身型和偏幼的五官,匹配度不高。

图据周冬雨微博

今年,尤其是从《燃冬》开启的路演,网友惊呼周冬雨颜值“回春”。不似早期的少女感,也没有中期的骨骼感,而是换之以一种女性的柔和清丽,仿佛有一种后青春时代的魅力。

周冬雨,《燃冬》首映礼,图据视觉中国

及至平遥电影展节开幕式红毯,一抹长裙,优雅贵气;巴黎时装周造型,新潮飒气,个性十足。她变得松弛了,仿佛一头骄傲的黑天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水域。

左,平遥电影节红毯造型;右,巴黎时装周造型

这种造型的变化,何尝不是她在“化茧成蝶”。

她已经卸下学生的面貌,创造出与当下的心境相匹的形象。只是秀场的改造,以一己之力便能完成;而片场的突围,则需要团队、才华和时运的辅助,很难一蹴而就。

这一路走来,有争议,有作品,有赞扬,有批评,起起伏伏十三载,50余部影视作品已经写下她个人的兴衰史。

“年轻的时候都是急脾气,但我现在学到了一样东西,就是很多东西都要靠时间去验证,没有经过时间验证的东西,我从来不敢妄加评判。”

周冬雨出道即逢伯乐,长久处在聚光灯下,不能说宠辱不惊,但至少已经领悟,一时之得失,不足以定论一人之成败。“成蝶”虽然不易,但只要在路上,总是有机会的。况且,她已经迈出了那一步。

至于三部电影接连失利的现实,这不过就像她曾经说过的,“人就是要有旺季和淡季,这样身体才吃得消”。

旺季拍戏;淡季生活,“我愈发坚定自己是一名演员”,周冬雨说。她会在娱乐圈这片深海,继续浮沉起落;而我们,静观,其变,就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