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东兴区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先赢得百姓支持再赢得乡村振兴

四川内江东兴区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先赢得百姓支持再赢得乡村振兴

00:00
04:51

12月7日中午,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凤凰村赖家湾大院,当太阳穿过云层,浓雾渐渐散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精致亮丽的民居。房前的院坝平整开阔,屋后的鸡舍干净整洁,边坡的鲜花开得正艳,一幅和美乡村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东兴区贯彻落实内江市委“美乡优城”决策部署,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后交出的一份答卷。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是如何发动老百姓参与的?为村民又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带着这两个问题,封面新闻记者展开了走访。

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柴家坝大院

组织外出参观

村民从“不愿改”变“主动改”

2023年年初,东兴区确定了在田家镇、富溪镇、东兴街道三个目标镇开始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起初,当这一利好的消息传到富溪镇时,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浪花。“很多百姓不相信会搞好,对这项工作并不太支持。”富溪镇副镇长吴飞明白,老百姓的不理解源自对资金的担忧。确实,一直以来富溪镇的项目资金都不充足,去年总共不到一千万。为了坚定大家伙的信心,今年该镇争取到了涉农财政资金两亿元。

有了资金保障,还需要内生动力。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姜华说,村里特意选了一些固执或者期盼改善的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到隆昌、内江市中区等做得好的试点村参观学习。

凤凰村三组组长马顺东就是其中一员,参观过程中,他深有感触,特意拍了不少照片回村,然后带着施工队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拿着照片对大家伙说:“以后我们这里也这么整。” 就这样,村小组长、党员带动先改,改出效果后,周边老百姓也纷纷加入进来。

村民冷观勇常年在外省务工,自家的二层楼房是1990年建的,入户道路和院坝都十分破烂,一家人很少回家。听说村里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他主动回家,与施工队一起硬化了院坝和入户路,还改造了化粪池,近期准备收拾一下卫生就回家住。

改善人居环境

“生态肾脏”实现污水循环利用

走进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柴家坝大院,道路左侧内江市农科院玉油轮作示范基地内,集中连片的油菜苗郁郁葱葱。道路右侧,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微菜园中,精心构筑的篱笆内种植了时令蔬菜和水果。

“生态肾脏”过滤污水

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站在菜地旁,并没有闻到农家肥产生的异味。火花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开森指着“藏在”菜园里的污水处理设施说道,这叫“生态肾脏”,周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和经过三级沉淀的粪污,会在这里经过鹅暖石、块石、米石、泥土四层过滤,然后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吸收。经过处理后的水能够达到四类水质,村民可以用来浇灌蔬菜果树。

这样的“生态肾脏”,柴家坝大院建了4个,除此外,还有一个生活垃圾降解罐。“以前,村民的餐厨垃圾都是丢到房前屋后,现在他们都习惯倒进降解罐,发酵之后还可以用作肥料。”王开森说。

带动产业发展

整治撂荒地帮助村民致富增收

今年以来,内江市东兴区坚持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富溪镇凤凰村赖家湾大院

不久前,凤凰村赖家湾大院完成了50多亩田地的田埂和护坡硬化,而这些田地的主人大都外出务工,并未耕种。硬化后,有十来个业主想来承包养鱼虾,都被村集体拒绝了。“我们明年要发展稻田鱼,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姜华说。农村面貌改善以来,凤凰村复耕了400多亩撂荒地。

王开森也算了一笔账,全村3700多人,以前常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而这两年,因为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吸引了七八百名村民返乡。有的回来创业种植天冬,有的到村里的菊花、天冬、大蒜基地就近务工。

以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抓手,东兴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举措,整治撂荒地2760亩。内江天冬、田家紫皮大蒜、永福生姜、金秋蜜桃等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焕发出新生机,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