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如何见证历史?跟着四川大学蜀道研究专家李勇先去“寻路” 丨寻路蜀道

米仓道如何见证历史?跟着四川大学蜀道研究专家李勇先去“寻路” 丨寻路蜀道

00:00
07:17

纵贯秦巴山区,连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米仓古道,最早开凿于夏商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道”。千年古道,兵马驰骋,商贾营运,行旅往来,不畏崎岖险阻,同登历史舞台。

过去的40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形成官道、兵道、商道,历代文人雅士、英雄豪杰从米仓古道上走过,创造了历史,这些历史同时被米仓古道所见证。

循着古道遗迹,追寻历史记忆。12月7日至8日,“米仓古道论坛”学术会议在四川南江召开,来自四川大学的蜀道研究专家李勇先教授,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为我们讲述了关于米仓古道的那些往事。

封面新闻记者寻路嘉陵江边上的“纤夫道”。曾业 摄

01

米仓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米仓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李勇先介绍,米仓古道纵贯秦巴山区,连接黄河长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国时,张郃守汉中,由米仓道进军巴中,在渠县八濛山为张飞所败。宋绍定四年时,蒙古军队攻入洋州,也是由米仓道直取巴州。

张飞大战张郃事件碑刻。

“在米仓道上,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创造了历史的。”李勇先介绍,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大军从大散关出武都,征伐汉中张鲁。张鲁从米仓道退守巴中,后来投降曹操,被封为阆中侯。曹操在收降张鲁以后,占领了汉中,留守汉中的张郃从米仓道南进四川巴中,扩大战果,在进军宕渠时,与蜀汉大将张飞在八濛山中大战,张郃大败,独自率麾下十余人逃出,从米仓道退守汉中。直到现在,米仓道上留下了许多三国纪念遗迹,如阆中桓侯祠、张飞墓,渠县“瓦口隘”战场遗址、八濛山古战场遗址,巴中严颜墓、南江牟阳故城等。

渠县八濛山古战场遗址。

南宋理宗绍定四年,蒙古大将蒙哥由米仓道侵入四川,并控制了米仓道这一重要的入蜀通道。从此南宋守军被迫撤向大巴山以南,在川中丘陵与渝东南山地同蒙元军队展开长达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四川保卫战,在川北构建起了通江汉山城、巴中平梁城、平昌县小宁城等三大军事城堡,史称“巴州三城”,为保卫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延长“国祚”起到了功不可灭的作用。

02

米仓道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米仓道对川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李勇先分析说,首先,它带动了众多市镇的兴起。米仓道在离开米仓山之后,非常依赖水路运输,故米仓道上许多古镇因水而生,因道繁荣,如巴州区枣林镇、恩阳镇,平昌县白衣镇,通江县永安镇、板桥镇,南江县上两镇、下两镇等,这些古镇都有码头,水上航运繁荣。

从恩阳古渡通往恩阳古镇的阶梯。曾业 摄

其次,米仓道连接四川和汉中两地,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南下货物主要有产于汉中乃至关中的粮食、青盐、小百货、棉花、布匹等,北上的货物有产于南江、巴州的茶叶、药材、铁制品、丝麻、纸张等,“可以说,米仓道是连接陕南与川东北的经济命脉之一”。

“巴山背二哥”。

第三,米仓道上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运和人背,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古代交通文化”。水上航运主要集中在南江至巴中一段。其中,巴中到南江需逆水行舟,水急滩险,船工只有背拉纤绳,一步一声号子拉船前进。而南江到汉中的货物全靠人背,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绳架、丁字拐杖等,这些被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的背运工,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符号,“巴山背二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03

米仓道是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走廊

“米仓古道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人口大迁徙事件。”李勇先举例说,东汉末年,居于川东北的巴人因各种原因出现了向汉中地区回流的情况。经米仓道北徙的巴人至少有两批,一为张鲁控制汉中时人“多往奉之”,一为曹操占据汉中之后有“巴夷民来附”。

曹魏时期,张郃主导的强制性移民,又“徙其民于汉中”“迁其民于关陇”“所在北土复号之为‘巴氐’”。随着信奉五斗米道的巴氐人北迁,这就为“五斗米道”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到了晋代,“五斗米道”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蔚然成为道教正宗,受到社会上层贵族的欢迎,并逐步发展成为官方正统宗教。从此天师道成为中国道教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道教教派,这与米仓道和“五斗米道”的传播密不可分。

封面新闻记者与南江县文管所专家孙凯一起查看米仓古道碑刻。曾业 摄

李勇先认为,米仓道还是一条文化传播的通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石刻题记、碑刻等,如平昌县“长安古道”题刻、小宁城南宋题刻,通江县得汉城题刻、南江县二洞桥天宝四年造阁记等。古道上有关题刻、题记、碑刻等文字内容对米仓道线路的确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位于米仓主道上的南江城东菖蒲涧太子洞保留了许多石刻,传说因唐章怀太子曾在此居留而得名。洞内石壁现保存有唐大和、宋政和、绍兴、淳熙、嘉定等年代的题记,成为南江县一处重要的名胜景观。

在米仓道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其以巴中境内石窟最为著名。根据初步调查,巴中境内现存石窟59处,500余窟,8000多身造像,其中属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多,主要分布在巴中市周围的南龛、北龛、水宁镇水宁寺、恩阳镇千佛崖、化城镇石门寺,窟龛以佛教造像为主,其中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市明月峡景区内的古蜀道示意图。曾业 摄

李勇先分析说,巴中南龛题刻中时常有秦州僧或“凉商”等称谓,说明巴中与“西北丝绸之路”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并深受西域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巴中一些佛教摩崖造像地方,出现了佛道合龛造像,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巴中多数龛窟刻于盛唐前后,伴随唐玄宗、僖宗入蜀,大批皇族、官吏、商贾、文人、画师、高僧汇集,推动了巴中石窟的兴盛和宗教文化的繁荣,它是米仓道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