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生胜仗无数的陈赓,竟然在越南东溪打出了7000惨胜300的一仗。
陈赓是我国优秀的军事家,在我国革命时期的战争中,曾经立下不朽功勋,其作战能力、指挥能力之优秀毋庸置疑。
那么,东溪之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以多战少的情况下,却只打出了险胜的结果?这次战役,是陈赓一生中的“败笔”吗?
越南求助中国,陈赓临危受命
19世纪50年代,法兰西帝国处于强盛时期,向外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亚洲南部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是欧洲列强“远东计划”需要突破的重要防线,因此这几个国家成为了法国的“首选侵略目标”。
从1858年开始,法国陆续向越南发起了3次大型侵略战争。至1884年,越南正式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此,越南人民开始了长达80年的抗法斗争。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这是越南80年间距离独立最近的时刻。
然而,法国为了恢复殖民统治,很快卷土重来,再次对越南多地发动战争。1946年至1949年,越军节节败退,法军在越南境内占领了多个重要城镇。
1950年1月,中国迎来了一位秘密客人——越共主席胡志明同志。他此番前来中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即请求中国伸出援手,助力越南抗击法军。
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多年战争的我国也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经济、财政等多个方面都非常困难。
然而,经过一番商讨之后,中共中央最终还是答应了越南的支援请求。
一来,越南的地理位置举足轻重,我国需要有“唇亡齿寒”的顾虑;
二来,当时越南的经历正是我国不远的曾经,西方列强理所当然的侵略行为必须得到坚决的抵制和反击,否则只能助长其侵略野心和嚣张气焰。
决定援助越南之后,中共中央立刻派出了中央军委办公室主任罗贵波前往越南,作为中方代表人与越共中央商讨抗法相关事宜。
3月,罗贵波抵达越南,中越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了初步一致的目标:先在中越边界组织一次战役,以打开中越之间的交通线。
罗贵波将商讨结果传回了中共中央,得到了中央的同意批示。
除此之外,中共中央还针对此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计划——筹建中国军事顾问团、完成越军所需武器弹药的调集、运输和交付。为解决物资运输问题,我国广西军区抽调出了一个汽车团,开辟了入越运输线。
我国除了为越军提供后援支持以外,还应越方要求为其军队提升力量。云南和广西军区分别设立了训练基地,用以帮助越军新成立的308师和209、174两个团进行训练。
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中方还派出了时任云南军区司令的陈赓就近前往越南,亲自组织、指挥战役。
7月7日,陈赓率领一个团队踏上了去往越南的路途。
这个团队不是一个战斗队伍,而是包含了政治、军事以及后勤等各方面的领导干部,争取为越军提供最全面的援助。
在20天的路程中,陈赓对越、法双方的作战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也发现了越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两军对战,除了作战能力之外,作战思想、作战计划等各个方面也同样重要。而陈赓却发现,越军不仅作战能力差,甚至在作战思想上走入了大误区。
他们在作战时,只一味地注重攻城略地,而完全忽略了“消灭法军有生力量、夺取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性。
越军与法军相比,在战斗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本来就差距悬殊,还只会盲目进攻,作战之时毫无章法,完全不懂根据情况制定战术,难怪被法军打得节节败退。
陈赓立刻将越军的情况和自己的分析传回了中共中央,并给出了自己的作战建议。
关于越南接下来的作战方向,陈赓主要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由于越军干部中多数缺乏作战经验,接下来应优先拔除小据点,逐步积累经验后再转向大规模作战。
第二,越军一心想要直接攻打高平,但以越军的情况几乎毫无胜算,建议采取“围点打援”策略。
“围点打援”即为优先攻打高平外围孤立小据点,如果攻打过程中高平的法军前来支援,视援军数量等情况决定战斗与否。
若可一战,则尽全力歼灭一支援军,以削弱高平法军力量,为接下来进攻高平创造有利条件。
陈赓提出的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完全认可,然而在接下来制定作战计划时,越军之中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力排越军众议,制定作战计划
7月26日,中央军委对陈赓的意见做出了肯定批复:“你的想法完全正确。”
7月27日,陈赓到达了越共驻地,立刻就此事和胡志明同志进行了交流,而他提出的“围点打援”策略也得到了胡志明的支持。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在高平周围的小据点中,选出一个点展开首战。
8月14日,陈赓抵达高平省广渊越军前进指挥所,已经成立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也于两日前到达了这里。
双方会面之后,陈赓对当前的战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出应该首先攻打东溪,顾问团所有人都表示同意,参与讨论的越军代表也没有提出反对。
8月23日,越军前指召开会议,进行东溪战斗动员。然而,这次会议上,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越军领导中,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应该优先攻打高平,理由是这样可以打法军一个出其不意,在对方毫无防备时直击要害,胜算更大。
而如果先攻东溪,则必然会打草惊蛇,引起法军警戒,后续法军一定会加强高平守备,平白增加进攻高平的难度。
这样的言论看似非常合理,然而陈赓不慌不忙,继续说出自己的观点:
高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让其易守难攻,并且法军早已经在高平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守备兵力也很充足,对于缺乏攻坚经验的越军来说,攻克难度非常高,胜算极小。
而优先攻打东溪、小溪等小据点,虽然看上去更加费时费力,却能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
攻下周围的小据点,让高平陷入孤立境地,可以动摇法军的军心;若在攻打过程中能够对高平援军逐个击破,则能大幅削弱法军力量。
同时,对于作战经验薄弱的越军来说,攻打高平失败会让士气更加受挫,而拿下难度更低的小据点则能让士气大增。
在围点打援的过程中积累越军经验、提升越军作战能力,才是目前最合适的作战方向。
陈赓的观点有理有据,不少本来反对的越军领导被他说服了。
但是仍有少数人坚持,说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越军没有连续作战经验、体力较差,应将有限的力量用于最关键的地方,所以必须先攻打高平。”
这话说出来后,在场的中方领导都沉默了。陈赓面色不变,直言指出:
“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应该先打弱的。通过实践锻炼和改善伙食,积累作战经验、提升作战能力和士兵身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真正的问题,让力量止步于‘有限’。”
陈赓的一番话,说得在场的越军领导纷纷低下了头。一片沉默之中,所有人都同意了按照陈赓的想法,首先攻打东溪据点。接下来,陈赓就“进攻东溪”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进攻目标由浅入深,分别为东溪、七溪和高平。东溪为主要进攻目标,但在进攻的同时兵分三路,另外两路一路攻打七溪援军,一路埋伏在七溪以南以阻击可能到来的谅山援军。
至于力量最强的高平法军,避免正面冲突,另外派出2个营进行监视、牵制。
七溪和东溪同为小据点,如果在进攻东溪时,七溪有军支援,则选择合适地形全歼两支军队,占领两个据点;如果七溪不支援,则在拿下东溪后继续进攻七溪。
谅山据点较大,要视情况决定是直接与谅山援军战斗,还是稍作休整后向高平进攻。
总而言之,进攻高平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逐步夺取周围小据点,占领足够的制高点和进攻阵地,再集中火力群而攻之。
陈赓在制定计划时,已经尽量考虑到了所有情况。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东溪实战竟然一波三折,甚至在7000越军对300法军的情况下陷入僵局,最终只能险胜。
实战一波三折,最终幸不辱命
陈赓的计划非常周密,让越军在开战之前有了一些信心。
8月底,中国提供的粮食、弹药等援助也都陆续到达了越南战场,有了充足的后备力量,越军士气更受鼓舞。9月16日,东溪进攻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进攻东溪的越军兵力有7000多人,而东溪作为一个小驻点,驻守的法军仅有300余人。
进攻开始时,越军呈现出破竹之势,逐渐攻占东溪外围据点,不断纵深前进。然而到了17日凌晨,越军的进展缓慢到几乎停滞,在东溪防御中心附近,战局陷入了僵持。
陈赓听闻此事,立刻动身赶往越军指挥部。同时内心十分疑惑,越军数量是法军的20倍有余,难道不应该轻松获胜吗?怎么还会陷入僵局?等陈赓赶到现场后,才找出了其中原因。
9月17日凌晨开始,法军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开始了反扑,让越军的进攻更加艰难。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出在越军身上。
首先,越军各部队根本没有严格遵守计划中的进攻时间,原定黄昏进攻,越军直到午夜才开始行动。
其次,越军各级指挥不敢靠前,导致没有办法完全掌握部队情况,也无法保证部队严格遵守指令。更甚至,越军中竟然有干部做假报告欺骗上级。
针对当时的战局,陈赓立刻调整了部署,下令于黄昏时再次从多个方向发动攻击。
然而,越军依旧没能严格执行命令,进攻时兵力集中于一侧,导致法军集火顽抗,双方再次陷入僵局。久攻不下,越军军心开始涣散,有些部队惧怕困难和牺牲,甚至产生了撤退的想法。
陈赓及时察觉到了越军的状态,立刻向胡志明同志提出:必须严令部队,绝不能在此刻产生任何动摇的想法,并严格执行军令,立刻从单面进攻改为四面环攻。
局势刻不容缓,胡志明立刻接受了建议,迅速下达严格命令,终于让战局有了进展。
越军在严令之下,终于突破了东溪法军的核心防线,于18日正式拿下了东溪据点。这次战斗中,越军全歼东溪法军约300人,缴获了无数先进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
此战的胜利,让越军士气大涨,毕竟,这是越军第一次全歼两个连守备的法军据点。
而面对欢呼雀跃的越军,陈赓却无法对他们的喜悦感同身受,他的内心非常沮丧:7000打300打了两天多,最后惨胜,怎么看都不是值得欢呼的事啊,越军的心思真奇妙。
虽然对于胜仗无数的陈赓来说,以多打少的惨胜不是值得喜悦的事,但东溪之战的胜利对越军意义重大。
这一战不仅鼓舞了越军士气,也真正扭转了越法双方的战争局势,让本来处于劣势的越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法军则转向了被动。
东溪之战后,法军也采取了应对措施。第一,调集部队接应高平驻军南撤。第二,集中在北越的其他力量进犯太原。
法军的这一决策让越军内部炸开了锅,越军之中开始产生焦躁的情绪,很多人认为攻打东溪错过了进攻高平的最佳时机,现在只能撤兵保卫太原。
陈赓作为东溪之战的决策者,此时受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但他依然能够冷静思考,并给出下一步行动指示:
“法军进犯太原只是为了引诱越军回撤,此时绝不能上当,耐心等待。”
与此同时,在陈赓的提议下,越军派出一个团佯装回撤太原,法军果然上当。
越军“回撤”时,法军喜不自禁,立刻向东溪进攻。然而此时的东溪根本不是法军想象中守备空虚的样子,进攻的法军被守株待兔的越军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10月3日,高平法军弃城撤逃,越军乘胜追击。
随后几天,边界线上的法军纷纷仓皇撤退,4号公路防线全部瓦解。陈赓圆满完成任务,为越南抗法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语
陈赓临危受命接下了援越抗法的任务,过程中他曾遭受越军质疑,但最终的结果证明了他优秀的指挥能力。
而胜仗无数的陈赓在东溪之战中的惨胜,也不禁引人深思:战争中一个优秀的指挥者也许能够力挽狂澜,但严守军令、勇敢无畏的士兵是不是也同样重要?
作者:沧粟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1.张广华.1950年陈赓在越南[J].百年潮,2002.
2.李谷.扭转越南乾坤的一役:边界战役[J].东南亚纵横,2000:33-36.
3.张广华.陈赓与越南抗法边界战役[J].军事历史,1993:31-33.
4.黄铮.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是不可战胜的——从边界战役到奠边府大捷的历史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4:10-13.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