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大文豪鲁迅看上眼的作品,往往有其过人之处,而受到鲁迅批评的作品,则常常受到大众的冷落。
鲁迅是那个时代文化界的一大标杆,他的看法往往影响深远。
不过即便如此,鲁迅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当看到晚清名医陆士谔写的小说《新中国》时,鲁迅怒斥其是胡说八道,将其扔在一边。
而令人诧异的是,这本书对未来中国的许多预测,在如今竟然都成为了现实。
这本书问世时是1910年,清朝还未灭亡,可陆士谔却预言到了百年后中国的样子,让当今的人惊叹,纷纷称其为“奇人”,称其书为“奇书”。
鲁迅为什么会看走眼?陆士谔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够写出这样的“奇书”?
鲁迅看走眼?
在文化激烈碰撞的旧时代,大文豪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化界战士,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文学作品广为传颂。
因此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给出好评的作品常常受到追捧,而他给出差评的作品则往往被文化界“打入冷宫”。
而就是鲁迅这样在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有一次,朋友向他推荐了一本书,是清末医生陆士谔写的幻想小说《新中国》。
鲁迅好奇地拿来这本书,随手翻了翻就搁在了桌子上,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他说这本书是一派胡言,胡说八道,净是一些毫无根据的想象,既没有现实作用,也毫无文学价值。
大文豪鲁迅对这本小说给出了这样负面的评价,消息很快就在文化界传播开来。
《新中国》这本书的销量很快就大幅度下降,被各大书店放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
这本书的作者陆士谔是1878年生人,1905年来到上海谋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医生,1944年去世。
因此在鲁迅成为中国文豪的时候,陆士谔依然在世,并且已经成为了上海一带广受欢迎的名医,被人们评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
陆士谔作为名医的身份不仅没有让鲁迅对他增加几分敬意,反而让鲁迅更加印证了自己对于《新中国》这本小说的贬低。
在鲁迅看来,身为医生的陆士谔可以在医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如果不务正业去搞文学,搞不好也纯属正常。
鲁迅的态度是如此的斩钉截铁,他毫不犹豫地把这本小说搁置在了一边,但是不久之后,鲁迅就感到后悔了,而且后悔得很是彻底。
或许是《新中国》这本小说的名字十分吸引人,或许是鲁迅也曾经是学医之人,又或许是鲁迅后来又受到了朋友的影响,总之后来鲁迅又在某个时候拿起了《新中国》这本小说,认真地读了起来。
“奇书”预测未来
书中描写,主人公陆云翔喝醉酒之后睡觉,做了一场大梦,梦中的他来到了未来的上海,在朋友的陪同下四处游览,见到了各种新奇的景观。
在《新中国》这本书中,主人公发现上海的各种外国租界都已经被中国收回,并且外国人此前在租界拥有的所谓治外法权等特权早已经统统取消。
上海成为了真正属于中国的上海,百姓们得以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界上安然幸福地生活着。
另外他还看到,中国的海军已经十分强大,军舰停靠在黄浦江边,没有任何外国军舰能够靠近上海,
中国军舰的战斗力在全球数一数二,再也没有外国军队和侨民敢在中国的地界上撒野。
在上海的外国人犯了法,必须接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完全挺直腰杆做人。
这些内容统统表达了陆士谔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主权的美好向往,让鲁迅受到了触动。
然而,单单是这些还并没有完全改变鲁迅对这本书的看法。
毕竟这些内容是当时每一位中国人的渴望,并没有太多稀奇之处,真正让鲁迅在态度上发生转变的是书中接下来的内容。
在下面的内容中,陆士谔描写了主人公看到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他看到上海南京路的下面有了地铁,人们乘坐地铁往来穿梭于南京路的各个地方,交通非常便利。
大街上的人力黄包车几乎消失不见,各个马路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络绎不绝。
而且大多数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汽车,在性能上和外国的汽车相比丝毫不差。
最令小说主人公惊讶的是,黄浦江上出现了一条坚固的大铁桥,连接浦东和上海市中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大家往来于浦东再也不用买票坐船,无论是行人还是汽车都可以从桥上顺利通行。
另外让主人公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的是,黄浦江底竟然开通了隧道,人们可以在隧道中快速通行,往来毫无阻碍。
主人公在上海的大街上走着,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人们更加注重的人个人发展和精神追求,大街上到处都是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无不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这小说中,陆士谔还表示,中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不仅十分强大而且相当富庶,并且还在上海举办了热闹非凡的博览会。
博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人前来参观,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的关注和游览。
陆士谔在书中所描绘的地铁、大桥和博览会,这些内容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都十分富有预言性,因为在当代,这些东西在上海都已经统统实现。
如今上海的地铁纵横交错,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在黄浦江上,连接浦东新区和黄浦区的南浦大桥已经在1991年正式通车。
而他所说的博览会,也在今天早已变成了现实,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在上海举行,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仅仅是这些幻想就已经令人十分佩服,而更加令人叹服的是,陆士谔在书中一些细节上所进行的一些精准性,如今也已经成为了现实。
他在书中描绘“南京路上的地铁”、黄浦江的大桥和隧道时,还对这些工程的地点进行了描写。
而这些工程的地点和恰恰就对应了现在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以及延安东路隧道所在的位置。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无不叹服陆士谔写这本小说时所具有的十足前瞻性。
因此陆士谔已经被现在许多人看成了“奇人”,而他所写的理想小说《新中国》则被人们看成“奇书”。
可是这样的一本奇书却在当时饱受冷落,就连大文豪鲁迅也对此嗤之以鼻。
如果这本书真的在人们的冷落下、鲁迅的贬低下而就此被遗忘在角落,那对于这本书来说也确实十分可惜,而对于花费心思写成这本书的陆士谔来说则更是十分冤枉。
好在鲁迅后来又仔细读了这本书,在读完之后鲁迅就后悔了,后悔之前盲目对这本书给出的负面评价。
他马上改变了对这本书的态度,十分欣赏陆士谔在书中别出心裁又细致入微的描绘。
鲁迅作为当时的大文豪,是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
如果他为了自己的形象而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对此默不作声,依然保持当初对《新中国》这本书的负面评价,也不会有人对他提出质疑。
但鲁迅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知错能改,大胆承认错误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
于是他在后来公开发表了文章,表示自己之前对《新中国》这本书的批评存在种种偏颇之处,并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鲁迅从这本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种种幻想,而且还有对美好新中国的强烈渴望。
他早年曾经学医,也想和陆士谔一样用医术强健国人体魄,后来想要唤醒更多国人的灵魂才弃医从文,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对陆士谔有一种欣赏。
一个从医的人能够写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小说,显然是拥有非同一般的灵魂,虽然鲁迅和陆士谔从始至终没有见过面,两人心中可谓是神交良久。
那么陆士谔究竟有什么非同一般的本领和灵魂,让身为上海十大名医的他,还能够在从医之余写出这样引人入胜的幻想小说,并且其中一些内容还在一个世纪之后精准地成为了现实呢?
写出“奇书”的“奇人”
陆士谔出生于1878年的晚清,父亲是一名久久不得志的秀才,陆家可谓是一个科举界的破落户。
可是陆家祖上却一点也不破落,陆士谔三国时期的祖先是东吴大都督陆逊,才智过人、名垂史书。
因此陆士谔虽然家庭破落,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有几分要出人头地的志向。
可惜陆士谔和父亲一样生不逢时,清朝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就饱受列强欺凌,时局动荡不安,陆士谔只好放弃考取功名的志向,在14岁时到上海谋生。
因为年纪轻轻又人生地不熟,陆士谔经常受到欺负,给人当学徒还遭到各种歧视,因此他一气之下回到了家乡。
一个偶然的机会,陆士谔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学有所成之后带着妻子到上海行医。
虽然长年行医,但是陆士谔对小说十分感兴趣,别的医生闲暇时都是读医术,而他则是玩命读小说,尤其是喜欢读各种野史、演义之类的作品。
从小说中他读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读出自己少年时在上海遭受的困苦,读出自己后来行医时的意气风发,从小说中他可以读出人生百态,因此对小说爱不释手。
重回上海的他有了一技之长,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歧视,因为医术不凡而治好了一些富商官员的病,成为了上海十大名医。
因为平时博览群书,行医时又见多识广,因此在文思泉涌之下,他在1910年写下了理想小说《新中国》,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他之所以能够精准预写出未来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以及隧道工程的位置,并不是他拥有神奇的预言能力,更不是像人们传言所说他可能是穿越者。
这是因为他多年在上海行医,对上海的交通非常熟悉,他知道上海哪些地段的人流量较大,再结合当时上海的地形地貌,就做出了这样让人感到神奇的预言。
鲁迅和陆士谔的事情在后来被传为佳话,这件事既体现了当时文化的激烈碰撞,也体现了当时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大文豪鲁迅知错能改的不凡人格,因此在后来成为了广为传颂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
你还知道过去有关中国的哪些精彩预言?欢迎一起在评论区分享。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中国也有真正的预言家
预言家,终于实现了中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