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时间之间》:用文字关注女性世界

008|《时间之间》:用文字关注女性世界

00:00
14:14


珍妮特·温特森

英国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在《孟子》的《万章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孟老夫子认为,我们读一本书的同时,还要了解写这本书的人和那个时代。所以,《时间之间》的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这个人,这个和我们同时代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2016年的时候,BBC拍过一部电影叫《隐于书后》,电影讲述的是关于《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斯·格雷》等名著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电影的结尾,三姐妹屹立在荒原的石山上,宛如一首阴郁寒冷又充满力量的诗篇。

她们眺望着远方,头顶上是三颗太阳,象征着她们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而隐于《时间之间》这本书之后的温特森,和她们一样,同样是女性;也和她们一样,像一颗耀眼的太阳,因为她的文字中充满着热度和力量


三十三年前,她的第一部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经出版,就获得了英国最为著名的图书奖之一“惠特布莱德处女作小说奖”。那部小说里讲述了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悲伤和愤怒。是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1999年,由她亲自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BBC热门剧,也荣获了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与此同时,这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女性成长小说也引起人们对她的猜测和好奇。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所写的一样,温特森从小就生活在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中,在养母以传教士为培养目标的训练下,她十岁就开始写布道文,并且还上街布道。然而温特森嗜书如命,养母却认为文字会让她误入歧途,因此禁止她看《圣经》以外的书。在温特森的回忆中,童年时家里只有六本书,其中两本是《圣经》,其余四本分别是新约和旧约用语索引、《噗噗熊街角的屋子》《1923年话匣子年鉴》和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哪里在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温特森就偷偷把书藏到单人床垫下面,然而随着床垫一天天增高,养母终于发现了她的秘密,居然一把火烧掉了她的所有藏书。温特森倔强地想,“你可以烧掉我床垫下的书,但你烧不掉我大脑中的书。”



十六岁那年,温特森因为跟一个女孩的恋情,被养母赶出家门,为了生存下去,她开过冰淇淋车,在殡仪馆给死人化妆,还在精神病院做护工。她说,“我不害怕任何事情,对那时的我来说,只要能离开家,做什么都好,这段经历让我变得非常独立。”《时间之间》的小说中,赛诺到巴黎帮助列奥挽回咪咪的时候,他们在莎士比亚书店里聊天的过程中,聊起了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的一个梦。那时候的巴黎还是17世纪的建筑风格,热拉尔梦见了一个天使落进了小院子,天使坠落时收起了双翼,于是被困住了。如果天使要飞走,就要张开翅膀,小楼就会倒塌,但是如果不展翼,它就会死去。赛诺说,“这个故事太可怕了。”咪咪的回答是,“但你该怎么办呢?如果要自由,你就会摧毁身边的一切。”赛诺接着问,“但如果不自由,你就会死?”咪咪继续笃定的回答,“是的,如果不自由,你就会死。”独立而自由的温特森,当时死掉的,只是她与养母的情感。在半工半读并如愿以偿地进入牛津大学以后,她又接连出版了《激情》《给樱桃以性别》等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为英国小说界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


在她参与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计划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冬天的故事》,也是因为温特森认为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着非常当代的意蕴,包括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巨大作用和原谅与宽恕的主题。她说,“莎士比亚写女人一直写得很好,他不惧怕写恶毒的女人,像是麦克白夫人,也不惧怕赋予女人深刻的言谈,如果看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会发现罗密欧说的话都是陈词滥调,而朱丽叶说的话是非常诗意的。在晚年,莎士比亚大概厌倦笔下的女人不断死去和自我牺牲,在《冬天的故事》中,他让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都幸存下来,她们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化解男性的愤怒引发的后果,最终停止了由男人引起的悲剧,让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我觉得温特森所说的“男人”和“女人”,我们倒不一定非要从生理或性别意义上去理解,我更愿意理解成“一阴一阳”这两种力量,它们需要平衡,需要和谐。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造成生命中的苦痛与伤痕。


关于《时间之间》中写到的宽恕和原谅,温特森说,“在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渐渐年龄增长,可是生命毫无发展,是失望和痛苦扼住了他们的生命,他们从此停滞,无法前行,只有原谅宽恕,时间才会继续,生命才能向新的方向发展。”而她本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原谅”。温特森早年的经历,让她很难原谅和宽恕养母的所作所为——比如烧掉她所有的藏书、经常将她关在大门外过夜……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温特森开始试着宽恕养母,在BBC拍摄的关于温特森的纪录片中,温特森终于来到养母的墓前,折了一枝花,轻轻放下,说:“I'm your daughter,You're my mother.”


这本《时间之间》是温特森题献给2015年去世的英国作家鲁斯·伦德尔的,对温特森来说,她有生母,也有一们没有善待她的养母,同时也幸好还有鲁斯,这个可能真正给予了她母亲所应该给予孩子的情感与关怀的人。在书里,温特森也在思考原生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她借帕蒂塔之口说“所谓父母,究竟是给你原始生命材料的人,还是养育你的人?”我想,书籍的力量,就在于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我们的灵魂。是我们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父母。所以,孔子也会这样评价那本让他韦编三绝的《易经》,他说《易经》这本书,会让人“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也就是说,身边就算没有教导你的人和保护你的人,有了这本书,你也会像有父母在身边一样地踏实与安详,感觉妥妥的。


最后,我想用温特森在她的散文《艺术与生命》中的几段话,来作为今天内容的结束。


“我成长过程中,必须背下很长的圣经段落。到我离开家庭,自己赚钱以便继续求学时,便靠背诵来抵挡寂寞和恐惧。在殡仪馆里,我悄悄对着防腐香料液念约翰·邓恩、对着尸体念安德鲁·马维尔。后来,我发现丁尼生的《莎拉特之女》,因为有节奏感,对于心智失衡者具有一种安抚作用。在那个时候我把自己也算在失衡者之列。


艺术的疗愈力量并非夸大其词的幻想。我奋力留住语言,语言因而让我心智正常,具有力量。到现在仍是如此,而且我所知道的痛苦,无一不透过艺术而得到舒缓。对某此人来说,是音乐,另一些人,是绘画,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诗,诗能够切穿嘈杂和伤痛,将伤口打开并清理,然后逐渐教导它自我疗愈。


心灵和精神不像受损了的身体具有一种本能。疗愈不会自动给引发,而危险也通常无以避免。既然我们会让自己受伤,那么让自己得到疗愈也是合乎逻辑的。比起以往任何时候,艺术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它是做得来的。像我们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社会里,艺术之为一种疗愈的力量,会受到鄙视,并不令人感到讶异。


对我自己而言,夜复一夜回到借来的房子里时,我感到放心且满溢,而非困苦和疲惫,我意图避免《无名的裘德》的命运,虽然阅读那本书是很有用的警告。我所想要的,并不理当属于我,而虽然它也不能以完全同样的方式拒我于外,但是任何人若坚持要做某种人或是想要某些东西,我们仍然会给他很微妙的惩罚。我被关在家庭和阶级为我所划定的小小空间里,是想象力那片无限的天地,让我得以刮除他人那些假设的表层。书中自有完美的空间,就是这个空间,让读者能够逃避地心引力的诸般问题。”


以上,是温特森《艺术与生命》中的文字,在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中,就让我们一起,用书籍和文字,共同对抗那些人生中,如“地心引力似的诸般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燕子_t4n

    短暂的午休属于自己的私属时间,安静地聆听老师的《时间之间》在周一显得弥足珍奇!感谢老师!

  • 总角_w4

    文字的艺术是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生命去治愈伤痛,抚平伤痕。

  • 笑笑_9sa

    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主观和直觉性的。

  • 天音艳丽

    在时间之间听着《时间之间》,书籍的力量,就在于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我们的灵魂。有老师治愈之声的陪伴,时间己化作淡淡的温馨于心中飘然……

  • May_abb

    日本旅行家石田裕辅在《不去会死》这本旅游游记里写道:“有谁和我一样,坐在不足十平米的空间里,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公里的绚丽......又或是拥有一颗九万五千公里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我想读书的乐趣大致于此,听刘老师的书亦然。感谢老师的讲述!

  • 平安是福秀芬

    时间之间,听刘老师的讲述,是个烧脑的事,特别是讲西方文学典籍的时候,书中描写的内容,情感,寓意都在轻轻的阐释,却为了分清人物,专注的,用尽全力聆听和分辨她们的名字,以便能跟上老师的讲述速度,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任何事都需要我们专注,否则在平等拥有的时间之间,有人在创造价值,有人在浪费生命。

  • 听友73774202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我们听刘老师悦耳悦心的课程,眼前浮现的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的老师。

  • 听友100161885

    时间抚平一切伤痛,我们终将被他捕获!

  • 曹曹图书馆

  • 亚男_待望舒

    想起一句话,美好如同铁屑,您如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