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在四川南充,近年来,紧紧围绕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力打通“技术到田”最后一公里。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聚力人才“引育用留”,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经作产业人才分联盟开展技术服务。
线上+线下
农技专家“把脉问诊开良方”
“在完成相应农事操作基础上,积极提早做好预防冬季低温对晚熟柑橘的危害工作。”
12月4日,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联盟柑橘分盟沟通群里,“群主”再次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专报。这是今年的第18期晚熟柑橘气象服务专报,6页内容,根据气象预测进行农事提醒。
发布这份气象专报的“群主”,是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果树站站长何震,他也是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柑橘分盟专家。
今年7月12日上午,南充市举行“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工作推进暨项目签约发布会,发布乡村振兴人才“招募令”,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正式出征,1.2万余名专家走进乡村、服务乡村。
何震就是其中的一名专家。
线上,他组建的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联盟柑橘分盟沟通群里,98位成员覆盖南充全域,有业主,有果农,有基层农技员,也有省级专家。遇到问题,大家随时沟通。
线下,他带领联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的柑橘园,“问诊开方”。11月27日,柑橘产业人才分联盟还在仪陇县举办了柑橘冬季管理技术培训暨第一届“元勋桔橙-爱媛38”果王评选大赛。
柑橘产业人才分联盟在仪陇县举办果王评选大赛
为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在产业一线的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服务能力,在南充市委人才办的号召下,以何震为代表的联盟专家们,还签订了“师带徒”协议。通过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专业培训、线上线下指导等形式,实现“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点对点”解,培育“田秀才”“土专家”,共植乡村振兴的“好苗子”。
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柑橘产业分联盟专家和果农签“师徒协议”。
1+17
人才发展联盟智汇乡村“一线”
在南充,像何震这样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还有很多。通过引入和培养本土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从南充市委人才办了解到,今年,南充整合12个部门单位、56所高校院所、1.2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分别设置粮油、畜牧、柑橘、水产、蚕桑等17个特色产业人才分联盟。通过联盟,搭建人才交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合作、金融支持、政府服务等供需对接平台,南充促进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力、发展活力。
在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南充市组建的“1+17”人才发展联盟赋能乡村振兴获评创新最佳案例。这也是四川唯一入选案例。
“扭”紧专家人才,活“用”本土人才,深“挖”乡土人才,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中,南充用活“三类人才”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头雁”工程、“科技下乡万里行”、东西部协作等平台, 引入国省人才,与15个国省知名专家团队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为全市产业发展聚智聚力。整合人才、技术、项目、资金要素,组建南充市级乡村振兴人才发展队伍。其中,市农业农村局整合西华师范大学、市农科院等11个科研院所专家和市县农技干部1300余人、成立202个专家服务团队,分产业深入一线提供全方位农业技术指导。
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引擎”在乡村热土生根发芽
11月16日,四川省长江经济带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现场观摩会在南充市顺庆区召开。观摩会走进搬罾街道渔耕源家庭农场,这里的“鱼菜共生”水产尾水利用与有机蔬菜共生系统建设,把水产养殖和蔬菜栽培两种不同的种养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神奇效果。
南充渔耕源农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南充渔耕源农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渔耕源家庭农场负责人董文斌,以前是一个不曾涉足蔬果种植、鱼类养殖的“门外汉”,经过长期的探索试验,变成顺庆“鱼菜共生”模式的“土专家”。随着“鱼菜共生”系统不断完善,项目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还打造了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根据季节时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宣传,助推乡村振兴。
放眼南充,像董文斌这样,通过强化技术和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还有很多。
记者从南充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南充已经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建设各类创新服务平台288个,推动服务资源高效利用。围绕涉农重点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各类服务组织快速发展。通过强化服务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各类培训平台带动技术提升,一批科技到田示范点位和特色样板,更是进一步深化示范带动。
据了解,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南充打出“组合拳”,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盘活人才“存量”;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开拓人才“增量”;健全人才任用机制,提升人才“质量”;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做优人才“流量”。让人才在乡村振兴这片热土生根发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