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补贴当摇钱树,“多赢”让僵尸农机一路畅行

把国家补贴当摇钱树,“多赢”让僵尸农机一路畅行

00:00
03:57

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2亿元。近期,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群众线索,在一些地方,有人动起了农机购置补贴的“歪心思”。记者调查发现,有农机公司只做一款产品免费送,销售人员坦言:搞“活动”就是为了国家补贴,这台机器送给你,不用你掏钱,补贴是到你个人账上,你把补贴款给我。

那么,这样的“骗局”是如何织就的?监管难道形同虚设?如果是通过高超的手段瞒天过海,让相关部门防不胜防,尚可理解,但是从报道给出的一些细节看,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比如,在调查中记者发现,2023年初,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农机畅销榜当中,一品牌位列施肥机畅销榜第三名。然而讽刺的是,当记者赶到这家企业的登记地址,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企业。而在2022年12月5日,其已经被市监部门标注为“经营异常”。

这说明什么呢?要么是行业协会对行业内部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沦为橡皮图章或者“光荣榜”,成为一些违法违规企业的漂亮外衣;要么是这些本该负有一定管理责任,本该具备一定监督职能的行业性机构,也沦为行业灰色利益链条上的一环。

再如,既然那些农机只是个华而不实的“壳子”,是怎么通过检测流入市场的?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鉴定,只看送检的机器。厂家只要拿几台真正可以使用的机器去送检,机器能使用,就能获得相应的鉴定报告。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的机器能不能用,鉴定机构并不负责。

而当记者采访一些地方的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时,对方给出的回复是:“只要把机器买回去、有材料,就没办法界定对方是否作假”……问题是,真的就没有办法吗?须知,纸面材料是最容易造假的,成本也极低,如果监管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无异于走过场,这就给弄虚作假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再退一步说,这些问题如果真的难以发现,为什么记者走访一番,在一线采访几个当事人,就把问题揭开了呢?按理说,对应的监管部门应该比记者更专业,更有监督和管理经验,也更应懂得哪里容易出问题。这显然反衬出该有的监督流程失效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各方都进入了某种“舒适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虽然没有拿到补贴,但好歹也白白得到了农机,虽然大多时候它只是闲置的“废铁”;对于农机制造商和销售商来说,通过这些形式上的操作空手套白狼,拿到的补贴远比徒有其表的农机制造成本高;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补贴发放任务。

这看起来简直是“多赢”,但正是这种各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寻求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导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不仅没有用在刀刃上,反而成了一些非法商家的“摇钱树”,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大打折扣。

长此以往,这也使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掺杂了不小的水分。这些包装出来的形式数据如果成为国家部门的参考,不利于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其危害绵长而深远。

现在既然问题已经曝光出来,相关责任部门就不能再“不看不听”了。是谁的责任田,还需积极地及时认领,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填补相关漏洞。不法商家要查,相应部门的失职或渎职责任也不能放过。

群众举报——媒体曝光——舆论施压只是一种社会监督补充。相关环节的监管层层失守,导致国家补贴被骗,何尝不是懒政的结果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