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刘少奇提议军队更名为“解放军”,中央不批,事后才知高明

1944年刘少奇提议军队更名为“解放军”,中央不批,事后才知高明

00:00
05:57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人民子弟兵”一直都叫“解放军”。殊不知,我军在特殊历史时期曾数次变更名称,工农革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都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而且关于变更军队名称,还经历过一段十分曲折的历史,也遇到过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早在1944年8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就曾提议,将军队名称变更为“解放军”,但却被中央叫停,事后才发现刘少奇的想法实在是太高明了。谈起人民军队的诞生历史,至少要追溯至95年前的“南昌起义”。同年9月9日,又爆发了“秋收起义”,一支属于人民的军队诞生了。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标志着工农革命军正式成立。但由于当时国内的局势十分复杂,建军之后不仅意味着和国民党军队彻底决裂,同时也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1930年10月—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对“红四军”展开了疯狂地进攻。在短短四年时间内一共发起了五次“围剿”,除此之外其他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进而导致这支新兴的人民军队,遭到了难以想象的重创,为了保存实力我军无奈之下开启“长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政府不仅“不抵抗”,而且还调转枪口屠杀爱国军民,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剿共”方针,“假抗日,真内战”的面目彻底暴露。1936年张杨二人为了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以“兵谏”的方式发动“西安事变”。随后在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才决定暂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至此“红军”主力部队更名为“八路军”,成为了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即使在国共联合抗日期间,蒋介石也从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共联合抗日合作达到了新高潮,1937年10月,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便是“解放军”经历多次更名的历史原因,即使“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期间,蒋介石也从未放下手中的屠刀。这支由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直都是蒋介石及其党羽的“眼中钉”,恨不得欲除之而后快。中央之所以“否定”刘少奇变更部队名称的提议,其实,还和一桩血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1940年开始,国民党军队中的实权派何应钦、白崇禧等人,不断制造事端和摩擦,并对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进行攻击和诬蔑,妄图从政治立场孤立和消灭中共。后来,他们又提出来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那就是让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30天之内全军开赴至黄河以北地区,并且将中共军队人数缩减为原来的1/5,最终仅剩下10万人左右。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约9000余人,行军至皖南泾县时,突遭国民党8万多人的进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更为奇葩的是制造这次“惨案”的理由,居然是国民党臆测“新四军”不受制约。当年,由我党领导的军队为了抗日,已经“搁置争议”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但却依然突遭横祸、惨遭屠戮。而刘少奇提出更改部队名称的时间是1944年8月,此时距离抗战胜利还有一年时间,无论是从时机还是时局角度来看都不成熟。而且从毛主席的角度来讲,为了避免再起“内战”,还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当时的情况下“否定”部队更名,也是一个英明之举。否则一旦盲目给军队更名,不仅会给蒋介石留下打“内战”的把柄,而且还极有可能影响抗战胜利,这或许才是中央否定更名的高明之处。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过早提出军队更名一事,都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从刘少奇的角度来讲,当时的抗战局面已经基本定型,一旦抗战胜利之后,就要面对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那么势必会让我军处于下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罗荣桓也同样提出了和刘少奇一样的建议,后来也被中央叫停了。直到1948年11月1日,经中央军委决定才更名为“解放军”,时至今日已经有74的历史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