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近十年的阿富汗战争让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战后,苏联国力不支,每况愈下,最终分崩离析。多年后,人们得以了解战争的更多细节。
原来,当初决定出兵阿富汗后,苏联国防部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勃列日涅夫看完,眼睛一亮,一时说竟不出话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苏军阿富汗战争作战计划背后
1979年11月的一天,勃列日涅夫坐在办公室里,桌上放着国防部提交的出兵阿富汗的军事计划,他抬眼瞥了一下那份作战计划,却迟迟没有打开。
他脑子里一直在琢磨几个月来发生的糟心事,一大半都来自他们的盟国阿富汗。
3月份的时候,阿富汗国内出现了约有两万多人反政府武装行动。阿富汗政府向苏联请求出兵援助,甚至总统亲自跑来求援。
要不要出兵,成了苏联必做的选择题。
勃列日涅夫召集高层一起讨论要不要出兵,当时大多数人反对出兵。
就连勃列日涅夫自己也觉得,阿富汗的局势远没到要搞大规模镇压的地步,因此不应该出兵干预。
基于这样的考量,苏联给了阿富汗回复,称他们可以帮助阿政府缓和国内矛盾,但不是出兵。
但勃列日涅夫没想到,短短几个月,阿富汗的形势会有巨大变化。
局势发生变化后,他立即召集高层讨论对策,一连谈了几天,结果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中坚力量都改了主意,支持出兵。
他们一改主意,使得此前也动过出兵念头的勃列日涅夫一下子就坚定了想法。会上他直接拍板,出兵。会后,国防部紧急制定了一份作战方案。
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阿赫罗梅耶夫大将。
阿赫罗梅耶夫反对出兵,在他看来,一旦介入战争,苏联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投入大量兵力,彻底打服阿富汗反政府力量;要么投入有限兵力,集中消灭对方主力,但会被对方缠住,拖进战争深渊。毫无疑问,哪一个结局他们都承受不起。
但乌斯季诺夫态度强硬,他也只能执行命令。思考再三,他决定制定一套全面战争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派出绝对优势兵力,一举铲平阿富汗国内的反对力量,杜绝死灰复燃的可能。战后扶植亲苏势力掌权,确保苏联在阿富汗的战略利益。
第二步,渗透并分化巴基斯坦内部政权,扶植亲苏势力掌握实权。
这两步走完之后,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核心战略布局也基本完成了。
勃列日涅夫看了这份颇有雄心的作战计划,蹙眉舒展,眼睛一亮,嘴角上扬,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很满意,爽快地批准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联高层在短短几天之内改了主意,决定出兵呢?阿富汗的局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军出兵阿富汗
从1975年开始,靠苏联扶植上位的阿富汗总统达乌德有了摆脱苏联控制的举动,引起了国内亲苏的左翼力量的反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塔拉基领导的人民民主党。
达乌德对反对派的血腥镇压让苏联高层大为震惊,除掉达乌德被提上议程。
197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塔拉基带领人民民主党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塔拉基也因此成了阿富汗的话事人。
塔拉基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搞了一波激进改革。没成想弄巧成拙,激起人民强烈反对,反而把反对势力搞壮大了。紧接着就出现了反政府武装行动。
塔拉基看着苗头不对,赶紧找来总理哈菲佐拉·阿明一起商量对策。两人都认为需要立即向苏联老大求救,请求派兵支援镇压武装,以免再节外生枝。
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苏联给的回复是他们可以帮忙缓和国内矛盾,但拒绝出兵。
后来政府军里也有部队反水,加入反政府一方。
眼见情况危及,塔拉基和阿明又赶紧向苏联请求出兵增援,前前后后一共发了17次出兵请求,但都被苏联拒绝了。
这个时候总理阿明开始有想法了。他觉得,苏联根本就没有真心把他们当盟友,更不要说什么兄弟情谊了!因此,他们应该另作打算。
但塔拉基仍坚定地站在苏联一边,他认为苏联不可能抛弃他们,反对另起炉灶。
随着阿明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人的分歧逐渐演变成了尖锐的矛盾。塔拉基一看情况不妙,他以求援为借口赶紧去苏联搬救兵。
路上,塔拉基想得很好,请苏联老大出兵把反政府力量和阿明一起除掉,一石二鸟。
但到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拒绝了出兵,只答应最多派出700名军官组成一支“顾问团”协助塔拉基做掉阿明。
但由于双方早已形同水火,阿明早就提防着塔拉基。
他察觉到塔拉基和苏联“顾问团”有猫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领兵直接打进了总统府,把塔拉基打成重伤,不久就死了。阿明成了政府话事人。
早就有二心的阿明,上台之后就瞒着苏联搞清洗,迫害亲苏分子,但是动作搞得太大还是被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识破。
克格勃立即把掌握的情报发回苏联。一时间,要不要出兵再次成为苏联高层的必做选择题。
经过几天的讨论,中坚力量都认为,苏联绝不能失去阿富汗,因此出兵就成了必选项,不过作战方案最后做了调整。
按照阿赫罗梅耶夫大将的方案,苏军需要派出至少20万精锐部队,实际作战派出了10万。
1979年12月,苏军进入阿富汗,战争开打。阿明及其党羽很快就被铲除了,苏军支持亲苏的卡尔迈勒组建新政府,接管阿富汗。
但就像阿赫罗梅耶夫大将预判的那样,苏军没能及时从阿富汗脱身,而是不得不继续与阿富汗各地的反政府武装进行长期作战。
这让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元气大伤,最终解体。毫无疑问,这场战争苏联失败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苏联失败的呢?
苏联失败的原因
阿赫罗梅耶夫大将一早就看到了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结局,那么他的依据是什么呢?苏联为什么会失败?先说外部因素。
首先是阿富汗的地理环境。
阿富汗境内绝大多数是高原和山地,仅有的一点平原是人迹罕至的荒原和沙漠,这样的地理环境对苏军大规模作战极为不利。
比如装甲部队无法机动作业,后勤补给也无法及时跟上。相比而言,对反政府武装打游击却是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
其次是阿富汗国内民众反政府情绪高涨。
塔拉基政权推行激进改革以及后来搞内斗,这些都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他们放下部落和教派矛盾,团结在一起,组成民兵武装,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一支重要力量。
再者是美国对阿富汗反政府武装的支持。
美国不仅自己提供各种援助,还号召其他国家也提供支援,这些援助壮大了反政府武装的力量,鼓舞了战斗士气,坚定了反抗到底的决心。
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世界各国普遍反对苏联出兵阿富汗,国际社会更是一片谴责和批评之声。
战争期间,联大一年举行一次表决,每次都以高票通过结束战争的决议。这意味着,拖得越久,苏联承受的外界舆论压力就越大。
再看苏联内部因素。
一个是决策层对形势误判,一再错过时机。
一开始决定不出兵,后来竟然在几天之内就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这其中就存在误判。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阿赫罗梅耶夫大将提出的原版作战计划并没有被完全采用,兵力由20万精锐部队缩减到10万。
即便做出这样的改动,他们还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结果战事困难超出他们的预期,但他们仍没有采取及时止损的措施,而是被拖在阿富汗的战场上近10年之久。
这样的结果也跟另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纠错机制。
决策讨论仅限于勃列日涅夫同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小圈子,决定权只在勃列日涅夫一人,那些理性判断的声音被边缘化,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因而也就无法及时纠错。
总之,苏联的失败,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当然,主观内因是主要的。
结语
回过头再看这场战争,苏联的失败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同时也是苏联对阿战略布局的失败。
这一败对苏联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在阿富汗经营的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而且对自身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它最终走向解体。
苏联之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进入阿富汗,也搞了一场战争,结果呢?
历时20年,黯然退出。给阿富汗人民留下了什么?无休无止的动乱和从未改变的贫穷。之后美国做了什么?侵吞阿富汗人民的资产。
不幸中的万幸,还有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给阿富汗人民送去希望。这一正一反,着实令人感慨。
作者:本草纲目
编辑:夜雨声烦
参考文献:
1.邢媛媛.苏联外交与社会稳定——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案例的考察[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52-59.
2.毛源巍.苏-阿战争苏联失败原因研究[D].外交学院,2020.
3.李志伟.“美国对阿富汗人遭受的苦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N].人民日报,2022-11-0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简单说两句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