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出戏出观众:英才、新苗涌现,川剧生生不息

出人出戏出观众:英才、新苗涌现,川剧生生不息

00:00
08:24

锣鼓声声,好戏开场……29日晚,“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这是“振兴川剧”提出40余年来,川剧丰硕成果的展示。

陈巧茹

舞台上,众多名家新秀登场,“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俱佳;《红梅记》《白蛇传》《劝夫》《卧虎令》等传统名戏有了新的表达,《江姐》《梦回东坡》《草鞋县令》等新创排川剧既有新味道,又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川渝地区“梅花奖”获得者

40余载风华,川剧“出人、出戏、出效益、赢得观众”,在延续的文化血脉中,书写出生动鲜活的“蜀戏冠天下”时代新韵。

川剧自古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唱腔美妙动人、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川渝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5月,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2年,四川提出“振兴川剧”,在全国率先拉开戏曲振兴的大幕。4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振兴川剧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100多位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出版川剧研究成果200多部,推出优秀剧目100多部,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去年,《草鞋县令》获得文华大奖。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就在11月27日晚,又一个川剧界的喜事传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上,今年90高龄的著名川剧剧作家徐棻,荣获了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这位川剧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剧作家,也成为继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之后,又一位获此荣誉的川剧界资深艺术家。

川剧要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人才。此次汇演的演员阵容,就呈现了年轻态和青春感,众多年轻演员“挑大梁”,展示了川剧生生不息的活力。

《卧虎令》的主演张浩、李科,《红梅记》的演员李琳玲、王裕仁,《龙凤呈祥》演员赵思雅,《白蛇传》的孙智玲、王献,《绣襦记》的主演黄筱雅、黄玲龙,都是川剧界优秀的年轻演员。黄筱雅、黄玲龙更是00后演员,黄筱雅不到17岁,黄玲龙不到20岁。

保护川剧新芽,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培育人才梯队,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川剧才能生生不息。当晚“年度英才奖”,就颁给了优秀的年轻川剧演员们,既是表扬,也是鼓励。

内江市川剧团年轻演员黄筱雅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被在剧团工作的爷爷奶奶带到剧团听戏,懵懵懂懂中就对戏曲产生了兴趣,“我觉得戏服很美,台上人物的表演也很吸引人。”12岁那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黄筱雅考上了内江市川剧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戏曲生涯,学戏不到5年,就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过“小梅花”称号。

《绣襦记》

“沈铁梅老师、陈巧茹老师都是我的偶像,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和这么多名家在一起表演。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黄筱雅说得最多的就是还要跟着老师多学习。

比如《绣襦记》,讲述的是书生郑元和与风尘女子李亚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戏中的李亚仙是一个卖身葬父被迫无奈坠入风尘的女子。作为00后,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自身阅历都和该剧作相去甚远,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更好地了解、理解人物,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还原人物形象,离不开老师们的倾囊相授。

跟着老师多学习,总结起来就是“传承”。

《红梅记》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王裕仁就提到,这次能荣获“年度英才奖”,离不开陈巧茹老师、王超老师手把手地将这部戏传承给他们。作为年轻后浪,在川剧之路上,王裕仁坦言,除了热爱,还有一种使命,“古往今来,一直有人在传承着这门艺术。川剧弦歌不辍,就在于人的坚守,这是我们的精神密码。”

在采访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二度梅”陈巧茹,也都提到了“传承”对于川剧的重要性。

陈智林回忆,弟子张浩出演的《卧虎令》,就是他的代表作。自己当年正是看了这出戏,才走上戏曲这条路。现在,他把戏口传心授给年轻演员们,这些年轻人又带着新的切入口进行创作,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

《卧虎令》

当天演出的《白蛇传》《红梅记》也是陈巧茹亲自传授,“我的老师传授给我,我现在又传授给下一代的演员,我也相信他们能传授给未来学戏的年轻人。”

四川省川剧院2023年新创重点剧目《梦回东坡》,同样大胆启用赵思雅、李雨洁、刘咏涵等“00后”青年演员担任重要角色。通过陈智林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增强他们对剧中人物的认识,帮助他们塑造新的角色,提升演员自信,从而全面培养青年演员。

《梦回东坡》

导演和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演员的成长,提高成材率,在传承戏曲和培养戏曲人才方面有着典型的示范意义。

“梅花奖”获得者、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员虞佳认为,传统戏应当进行全方面的实验和探索,以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她以《柳荫记》为例,传统戏改良的重点在于“精炼”,可能传统戏很长,三个多小时。现在要把传统戏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去掉一些冗余的内容,使得剧本更加紧凑和高效,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柳荫记》

陈智林就提到,为什么越剧现在那么火,这值得川剧人去研究和学习。川剧的创新,一定要有今天的审美,但也要坚守传统,即用今天的审美去拓宽传承、传播的途径,让戏曲更加雅俗共赏,“要想人迷戏,还得戏迷人。只要能够挖掘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需要的价值观,通过剧目演出在此之间形成一种连接,川剧的发展就没有障碍。”

戏剧,最重要的是直面观众。“梅花奖”获得者、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则提到,这些年广大川剧人和有关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如送戏到学校、社区等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观众。

在培养观众的同时,也发掘优秀的苗子。

红星新闻记者就了解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就和成都多个小学进行了合作,川剧艺术家进校辅导,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教授川剧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了解川剧喜爱川剧,同时发掘川剧“苗子”。

“当然,川剧振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有责任将川剧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希望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通过这台晚会走近川剧,了解川剧,学习川剧,把我们的川剧传承好、发扬好。”王超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