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陈娟娟
11月26日下午,冬日暖阳,利光村一个小山包上,一个农家小院里,七八个老人正在晒太阳,77岁的苏婆婆和53岁的女儿正在陪老人们聊天。这个苏婆婆养老院成为四川南充探索农村养老的有益尝试,院子里经常有来访的客人。
利光村,距离南充城区20公里,位于高坪区阙家镇,以盛产柑橘而闻名。随着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村里60岁以上老人749人,他们的晚年怎么办?
南充,65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16万,老龄化率位居全国第6,日益突出的农村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苏婆婆养老院成为有益的探索。
最美不过夕阳红,大树下的温馨时光
一大桌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其乐融融……11月26日下午,太阳正好,阳光从院坝边两棵大树下穿过来,照在老人的脸上,温馨幸福。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小院子,原是利光村村小。
2017年底,利光村把分散在全村偏远角落的群众汇聚起来,修建了44套大小不一的住房,大家形象地称这里为“利光新村”。由于新村大部分村民举家外出打工或者和儿女生活,不少房屋闲置。“看着村里的那些高龄留守老人没人照顾,特别是生病后让人心疼、着急。”苏婆婆告诉记者,自己做过十多年的村妇女主任,在医院做过十多年护工,深知高龄老人生活的不便和需求,由此萌生了建日间照料中心的想法。
苏婆婆全名苏全芳,2019年9月租下3座新居,办起了“苏婆婆养老院”,配备标准的卫生间、淋浴房、卧室、厨房,安装电视、空调等电器。
做饭、整理内务、给老人理发剪指甲洗澡……养老院里所有的事苏婆婆都亲力亲为,曾经有位老人住进来时后背生疮,苏婆婆做了一个特殊的卧具以免挤压患处,每天坚持为老人擦药,一个多月后痊愈。
日子过好了,村里老人问题突出了
利光村由原利光村、金凤村、新建村三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5.07平方公里。村里聚焦“醉美橙香”总体定位,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建设美丽新村,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新村建设样板区、现代农业精品区、乡村旅游风景区,昔日的荒草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5A级先进党组织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据统计,利光村辖9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全村常住人口1705人,60岁以上老人749人,其中60-69岁397人、70-79岁274人、80岁及以上78人。这些老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完全健康的98人,大多数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老人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全村享受农村五保供养补助资金的特困老人16人。70岁以上老人,大多体弱多病,经济收入渠道变窄,主要依靠政策兜底或子女赡养。空巢老人占比达37.8%,留守老人与子女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普遍感到孤独。
利光村面临着农村养老一个共性的问题:家庭养老“靠不住”、机构养老“养不起”、社区养老“养不好”。 怎么破解这一困局呢?在高坪区民政局、阙家镇的大力支持下,利光村半公益性的养老机构“苏婆婆养老院”应运而生。
盘活闲置资产,服务十里八乡老人
“苏婆婆养老院”搬到原来的村小,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公共活动场地500平方米,配置房间12个,床位30张,配齐卫生室、活动室志愿服务点等功能布局。采取“党建+养老+集体增收”的新模式,争取资金60余万元,按照适老化要求,对闲置的原村小学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将利光村卫生室功能兼容其中,建成具有利光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站,切实解决了留守老人缺少关爱和照料的突出社会问题。盘活村级闲置资产,为利光村集体带来每年1.5万元的租金收入。
养老院半公益性运作,实行“弹性收费”,每月收取800—2000元费用。现入住老人21位,收费1000元以下的3人,1000元/月—1500元/月14人,收费1500元以上的4人。为半径在30分钟路程内的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助洁、助浴、送餐、代买、代办等服务,特别对行动不便、生病老人送饭、送医、送药到床前,仅仅收取成本费,投入运行以来,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反响特别好。
“办‘苏婆婆养老院’已经4年多了,初步统计先后服务了60多位高龄老人,现在养老院里年龄最大的老人82岁。”苏婆婆直言,自己开办“苏婆婆养老院”不是为了赚钱,只希望古稀之年服务更多老人,主要是附近十里八乡的老人。逢年过节组织聚餐联欢,准备生日小礼品,联合川北医学院高坪校区开展志愿服务,提升老年生活的幸福感,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奔头。
“就是场地太小了,还有好多老人想进来!”办得出名了,苏婆婆烦恼也来了,只有苦口婆心劝退一些老人。“农村养老观念也在慢慢改变,愿意到专业机构来养老,不想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连说话的人都没有!”采访时,本村一名60岁的妇女给自己82岁的公公送药来,“每月花一千多送进来还是很划算,老公可以出门挣钱了!老人在家养老,我们照顾不好,也不能外出挣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