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湖北省黄冈市,高铁动车要走3个小时;从流浪在外到和家人团聚,这位花甲老人走了45年——这个冬天,在两座城市之间的爱心接力下,离别故乡黄冈市红安县45年的老人终于回到了故乡。
11月27日,初冬的早上,阳光温柔而明媚,一列承载着希望的列车正在驶向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列车上一名60多岁的老人,经过救助,大病初愈,马上就要回到45年前离别的家乡见到许久不见的亲人,眼中有着忐忑彷徨也有期待。
这个故事,要从11月初的那一场在郑州的街头救助讲起——
病情危重 紧急救助
11月2日上午,一名老人躺倒在郑州大学路南四环东200米处。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热心群众的电话后,迅速赶往现场。经查看,工作人员发现老人行动不便、表达不清,并自称头晕乏力,于是立即联系医院,将老人紧急送往郑州人民医院救治。经CT检查显示,老人右侧顶枕叶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三级、呼吸道感染,病情危重,直接转入ICU治疗。
经过3天的治疗,老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天到医院看望老人,老人始终说不清楚户籍和家庭情况。“先好好治病,不着急慢慢想,身体最重要。”工作人员安慰着老人。
寻亲成功 两兄弟在手机两端哭成泪人
11月6日上午,经过几天治疗的老人终于回忆起自己的名字,他姓胡,今年62岁,原籍湖北省红安县,17岁离家流浪到黑龙江克东县,十几年前又流浪到郑州,一直靠打零工维生。他在红安老家还有一个弟弟,离家几十年期间,他从未与家人联系过。
有了这些有效信息,寻亲工作终于有了突破。工作人员迅速核实老人提供的信息,发现因离家多年,老人的户籍信息已经被注销。之后,工作人员拨打了红安县救助管理站的电话,几经辗转,终于在11月7日,救助站联系上了老人的弟弟。当电话拨通的瞬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这两兄弟四十多年没有见面,在手机视频两端都哭成了泪人。
爱心接力护送老人返乡 落实老人户籍
找到了家人,但老人已经60多岁了,身患疾病且没有户籍,返家后该如何生活呢?这是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新问题。
经过协调,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与红安县救助管理站开展了联合行动,郑州市救助管理站负责在老人病情稳定后护送其安全返乡,红安县救助管理站接力救助,负责帮助其重新办理身份户籍、五保供养等事务。
经过25天的治疗,终于在11月27日的早上,老人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亲人相见的场景令在场的工作人员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村干部和乡亲们都来迎接他,弟弟抱着他泣不成声:“四十多年了,你也不给家里来个信儿,幸亏救助站救了你啊,不然你这一身病躺在路边没人管可咋弄啊,感谢政府、感谢救助站,谢谢你们……”
郑州市救助站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后是在敬老院安置还是跟随家人一起生活,都遵照老人自己意愿,救助站工作人员也会进行跟踪回访。
救助+科技 让寻亲摁下“加速键”
近年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与公安部门对接,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拓宽了寻亲渠道,包括使用人脸比对技术、DNA检测技术、指掌纹比对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据了解,11月22日,依托人脸比对技术,郑州市救助站帮助惠济区东赵村一位从小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找到家人,自今年九月份以来,已有17位受助人员,通过人脸对比等新技术找到家人。
科技赋能的同时,救助站工作人员还苦练“基本功”,总结出“望闻问切”四步寻亲法。根据受助人员的口音、面相、服饰、饮食习惯等细微的线索,推测出身份信息。
在这些高效寻亲举措的加持下,今年以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组向今日头条等平台推送了45名无名氏寻亲信息,其中帮助31人寻亲成功,对于14 名查无信息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寻亲工作道阻且长,只要不轻言放弃,会有更多的受助人员回归家庭。近年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依托“传统寻亲模式”“智慧公安寻亲模式”“互联网平台寻亲模式”“多元化寻亲平台”,不断拓展工作渠道,优化寻亲服务平台,为寻亲工作插上“智能”的翅膀,让救助灯塔照亮归途人回家的路。
正观新闻记者 李娜 见习记者 田莎 通讯员 薛琼琼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