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在保护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发展、引导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为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促进中英双方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知识分享与经验交流,11月28日,英国湖区国家公园、苏格兰洛蒙德湖和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成都分局签订《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合作备忘录》。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保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生态体系互联互通、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相信,英方能够帮助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备忘录》的签署将是更多合作的开端。”英国驻重庆副总领事施博荣表示。
他还提到,当下是探索中英关系如何更好向前走的时期,这次合作彰显了两国在全球挑战面前进行合作的价值。
《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合作备忘录》签署现场
中英生态领域合作由来已久
签署《备忘录》“标志进入新阶段”
《备忘录》提出,三个合作的国家公园将在机构能力建设、保护、公众教育等七个区域展开合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以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及景观保护为核心,成为了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副局长张志和表示,《备忘录》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中英双方合作的资源、能力、意愿和决心。
“中国在国家公园方面有令人十分印象深刻的故事,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签署《备忘录》的两个英国国家公园,在野生动物保护、自然恢复、耕作和土地管理、全民性景观等方面都有重要实践。”英国驻华使馆气候与环境副主管侯海莉表示,英国希望以此为窗口与更多的中国国家公园建立联系,在持续交流中互相学习。
她介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上,中英两国合作由来已久,在西南地区成果尤为丰硕。早在2006年,英中两国在保护长江江豚和海南长臂猿等动物方面开展了合作。2012年起,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野生大鲵物种保护的科学研究、黔金丝猴保护的公众教育项目。
“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时,英国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合作,我们十分自豪。该框架明确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30%的海洋和陆地面积。”侯海莉表示,《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英两国在一个重要领域的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伦敦动物学会专家:
建议给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建更多“相亲”走廊
11月28日下午,英国国家公园以及伦敦动物学会的专家一行实地考察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地区,参观和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这是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利夫首次来到成都,他认为成都是一个庞大、忙碌而生机勃勃的城市。“但我没想到的是,距离这座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如此壮丽的野生山脉。这里有一些真正的标志性物种,比如大熊猫、小熊猫和雪豹,这种对比着实令人惊讶。”
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利夫
在他看来,英国的国家公园普遍小而精致,而这里的自然保护区有一种广袤感。他认为,中国拥有比英国更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中英的管理经验交流将独具价值,以拿出更有效的实践来保护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这些令人赞叹的野生动物。”
对于首先可以探索合作的领域,理查德提到,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在一般控制区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经营性发展,促进周边社区的经济繁荣,“英国可以把经验带到中国的实践中来,帮助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作为一个“雪山迷”,他说自己一生都在追随雪奔波,“希望我能在一场大雪后再回到西岭。”
伦敦动物学会专家马天娇提到,四川之行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地理、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还有与历史文化的水乳交融。“在这里有很多机会可以发挥创造力,并探寻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方法。”
伦敦动物学会专家马天娇
从海拔16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海拔5364米的裸岩冰川带,西岭雪山浓缩了完整而立体的植被环境,为大熊猫、雪豹、四川羚牛、林麝等提供了不同海拔的栖息乐土。马天娇观察到,目前一些物种仍然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
她提到,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动物从原始森林中向外扩散,但是由于公路等阻隔,它们难以迁徙。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将破碎栖息地连接起来,将明显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如此一来,原本相对独立的局域种群连成一片,可以自由“相亲”,更有利于野外物种的生存繁衍。
“英国此前已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合作,为濒危的海南长臂猿建立廊道扩大栖息地。目前,种群数量已经稳定并且看到了增长。”马天娇认为,这一实践可以更多地推广到大熊猫国家公园中,让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受益。廊道效应也需要在更多元的公园中验证,结合四川山区的特色对廊道进行本土化创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