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吨特大桥完成空中转体,门头沟国道109新线再添新地标

2.5万吨特大桥完成空中转体,门头沟国道109新线再添新地标

00:00
10:55

11月28日下午,历时47分钟,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工程安家庄特大桥上跨丰沙铁路转体桥顺利转体。在4台千斤顶的牵引下,钢桁梁左、右幅分别向逆时针旋转25°、24°后到达设计接收墩位置。自此,全球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成功跨越丰沙铁路、永定河、109国道,犹如“云帆”矗立在永定河上,为京西再添城市新地标。

据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磊介绍,安家庄特大桥是109新线建设的标志性节点,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山区公路由“翻山越岭”向“穿山越岭”的质的提升,“我们还将加快推进电力、通信等市政设施的随路建设,把109新线高速打造成门头沟区防灾救灾的复合型廊道。”

现场:

全线唯一一座转体桥顺利转体,转体重量超2.5万吨

当天下午3点,新京报记者前往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的国道109高速公路工程安家庄特大桥上跨丰沙铁路转体桥转体施工现场。记者从现场获悉,国道109高速公路是提升门头沟山区段交通质量安全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安家庄特大桥上跨丰沙铁路转体桥,是109新线高速唯一一座转体桥,是全线控制性和关键性咽喉工程。

工程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桥梁起于丰沙铁路北侧,先后跨越丰沙铁路、永定河及109国道,左、右线分幅布设。左幅为钢桁梁斜拉桥,转体重量15800吨,右幅为连续钢桁梁桥,转体重量9400吨。为不影响既有铁路正常行车,保证施工安全,工程采用墩顶同步转体法施工。

新设备:

“小型焊接机器人”解决悬拼施工中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整座大桥的转体系统位于30多米的高空,是转体施工的“心脏”,其结构十分复杂。左、右幅两个转体球铰位于同一钢盖梁的不同位置、球铰外的两个柔性环形滑道与盖梁的结合复杂、转体前需进行多次体系转换,使得球铰、滑道、盖梁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受力和变形牵一发而动全身,转体系统复杂。球铰、滑道及撑脚空间位置控制难度大。且248米大悬臂曲线钢桁梁实现双幅同步转体、实时监测、精准就位难度大。

转体施工过程中,采用智能化同步控制牵引系统、智能化实时可视监控系统,监控转体梁关键截面应力、桥端位移、转体速度、空间位置、牵引力等相关参数,实时掌握转体桥的状态,确保左、右幅桥体转体速度同步。同时,采用北斗定位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转体速度、俯仰角和横滚角等数据,并将实时数据回传BIM信息模型,实现“线上模型+线下实体”同步转体,大大提高了转体施工安全性。

记者了解到,在施工过程中,中铁六局成立了科技创新团队,坚持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开展技术攻关,邀请国内钢结构焊接、高栓应用知名专家现场指导,特邀桥梁大师把脉定向。

施工期间应用BIM模型指导施工和深化图纸,确保加工及一次拼装精确到位。同时,创新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验证加工精度。采用BIM+GIS技术提前模拟拼装施工,规避碰撞点,降低二次调整的风险。

不仅如此,施工过程中,还应用了许多“新设备”,比如,“小型焊接机器人”“磁吸式高空焊接保温装置”“大吨位落梁滑块卸落装置”等,有效解决了焊接、冬季施工、体系转换、悬拼施工中的难题。

新改变:

门头沟山区公路由“翻山越岭”向“穿山越岭”转变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安家庄转体桥是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和门头沟地区灾后重建的重大节点工程。门头沟区将“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结合主题教育全面开展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磊介绍,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山区公路由“翻山越岭”向“穿山越岭”的质的提升。下一步,门头沟区将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防范重大灾害风险的能力,切实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据了解,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施工,目前,项目全线35座桥梁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全线16座隧道中13座已实现了双线贯通,剩余黄台隧道、饮马鞍隧道预计春节前贯通,小龙门隧道预计2024年5月贯通。

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是门头沟区首条高速公路,是连通河北与京西地区的快速交通走廊,是助力门头沟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幸福路、民心路。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受灾地区发展,为门头沟区域经济增长和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并为北京西部山区应急防灾提供重要通道保障。

“今日,钢桁梁完成体系转换,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下一步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座安装和落梁等附属施工。”施工方中国中铁总包部四工区项目经理路祥龙介绍,按照计划,国道109新线高速将在2024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届时,从张涿高速至西六环的通车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揭秘三大亮点:

施工采用多项国际顶尖技术

国道109新线高速安家庄特大桥能够顺利转体,背后是诸多国际顶尖技术的支撑。从2021年9月开始,无论是从桥梁转体结构设计、管柱内外交替焊接、超大超重型盖梁吊装,还是在百米高空对2097种钢桁梁杆件的拼装均采用国际顶尖技术。

什么是全球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此次转体施工有哪些难点?应用了哪些新技术?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此次施工方中国中铁总包部四工区项目经理路祥龙。

亮点1

给桥墩定制9厘米“钢甲”,焊接工艺及精度堪比航母级别

路祥龙介绍,“墩顶双转体”就是让两幅桥梁在同一桥墩的顶部进行同步转体。“曲线”指的是,桥梁在平面投影上是曲线的,两幅桥梁一个是在半径1600米的平曲线上, 另一个是在半径1500米的平曲线上。钢桁梁斜拉是桥的结构形式,指桥梁通过一根根钢丝索斜拉拖拽。

路祥龙介绍,工程建设之初,墩柱施工就遇到了难题。由于桥墩位于永定河河道内,为满足行洪要求,减少桥墩占用河道面积,最小墩柱直径仅有3米。如同在“小蛮腰”上承载一艘“万吨巨轮”,这对墩柱本身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设计采用特殊钢管混凝土结构,须在混凝土桥墩外定制一件特殊的“钢甲”,以提高墩柱的承载力。施工要先将9厘米厚的钢板和4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压合一体,然后卷成直径3米的圆管,现场再将5个圆管组装焊接成30米高的墩柱,无论是对钢板轧制、双板压合、卷曲成型,还是焊接工艺都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验。

“我们发挥设计、加工、检测等全产业链优势,调集国内顶尖轧钢、压制、焊接资源,摸索工艺,总结出‘管柱内外交替焊接’等施工方法,保证了高强度厚板焊接质量,焊接工艺及精度堪比航母级别。”路祥龙称。

亮点2

2159吨钢盖梁创全国单座钢盖梁重量之最

墩柱上的钢盖梁犹如大桥的“肩膀”,直接承载了主梁全部的荷载。钢盖梁总长60米,宽7米,高8米,立起来相当于地面20层楼的高度,重达2159吨,属于超大超重型盖梁。“为便于安装和运输,我们将钢盖梁划分为8个节段,采用地面倒装分段制造,从两端依次向中间进行安装,在跨中位置进行合龙。钢盖梁邻近丰沙铁路,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成为首要大事。”

路祥龙介绍,为确保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项目部配备技术过硬的生产人员,采用500吨的履带吊进行盖梁吊装,精准定位吊车站位,从地面、空中进行立体式现场盯控。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吊装就位精度和焊接质量,在钢盖梁设计、加工、组拼、吊装各环节周密部署,确保钢盖梁吊装万无一失。

亮点3

2097种杆件百米高空拼装大型钢“积木”

记者了解到,安家庄特大桥转体桥主梁左幅长496米,右幅长342米,均采用钢结构设计,钢材用量达2.2万吨。全桥钢结构由形态各异的2097种钢“积木”组成,最重的单个117吨,最大长度16米、宽4.5米。

路祥龙称,由于钢桁梁杆件形式复杂、尺寸各异、节点对接复杂,且在高空进行拼装、焊接,精准就位难度大。 钢“积木”的拼装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边拼装一边调整,由于桥梁位置处在线路曲线段,桥梁的空间位置和斜拉索索力,会随着曲线钢桁梁拼装进度、风力、温度发生动态变化,需要动态调整。

为确保拼装施工顺利进行,项目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指导,从源头严控钢桁梁成品的加工制造精度和出厂质量;对现场杆件的放样、复核等测量工作采取队伍、项目部、监测单位三级控制,建立拼装反馈机制,及时对线型进行调整,为安装精度上了一把“保险锁”。利用360度无死角监测系统,实时显示吊装关键信息,精准把控“积木”拼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确保工程精益求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