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在西北打了大胜仗,他凯旋之日,王公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在广安门外跪迎,场面非常隆重。可是,在人群之中,有一个人只是礼节性的向年羹尧拱手作揖,并没有下跪。
没想到,年羹尧对那些下跪的官员视而不见,而看到那位不下跪的官员,却非常惊喜。年羹尧赶紧下马,将此人扶上马,二人并辔进入城门。而那些下跪的官员被留在城门外,一脸懵圈。根据《小仓山房文集》记载:
王公以下膝地郊迎,年不之顾。史文靖公贻直独长揖不拜,将军望见大惊,翻骑而下,扶之上马,并辔入彰仪门……
这位不下跪的官员,名叫史贻直。
在雍正初年,年羹尧曾炙手可热,连王公大臣他都不放在眼里,然而,唯独对史贻直毕恭毕敬。这个史贻直到底是何许人也,值得他如此尊重?
本文,博史君将和大家分享任5省封疆大吏的清代名臣史贻直,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带大家领略康雍乾时代的清史一角。
要说史贻直,需要先从他的父亲史夔说起。史夔是江苏溧阳人,自幼天赋异禀, 他20岁中举。康熙二十一年,21岁的史夔考中进士,且名列二甲第一名,是当时著名的青年才俊。史夔或许认为,他已经是天才型“选手”了,没想到,他的儿子史贻直更厉害。根据《清史稿·列传九十》记载:
史贻直,字儆弦,江苏溧阳人。父夔,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至詹事。
史贻直,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人。康熙二十一年,其父史夔考中进士的那一年,史贻直刚刚出生。可能遗传了父亲的天才基因,史贻直小时候博闻强记,对儒家学问和古代典章制度非常痴迷。17岁那年,史贻直考中举人,次年,他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这时,他才18岁。相比于父亲21岁中进士,史贻直又刷新了他们家的“天才”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进士榜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年羹尧。换句话说,史贻直和年羹尧是同科,很早就认识。
史贻直高中后,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由于父子二人都在朝中,其父史夔为了给儿子让路,主动申请到浙江为官。史贻直在康熙朝曾得到多次升迁,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这期间,康熙帝和史贻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根据《清稗类钞》记载:
圣祖尤恶吃烟。溧阳史文靖、海宁陈文简两公,酷嗜淡巴菰,不能释手。圣祖南巡,驻跸德州,闻二公之嗜也,赐以水晶烟管。偶呼吸,火焰上升,爆及唇际,二公俱而不敢用。
意思是说,康熙帝最讨厌大臣吸烟袋。史贻直和陈元龙两位翰林经常烟袋不离手。康熙帝南巡,路过德州时,听说二人喜欢吸烟,特地赐给二人各一个水晶烟袋。他们偶尔吸了一口,烟袋中的火苗往上直冒,甚至能烧到了嘴唇,两位大臣都吓得不敢再用了。
很明显,康熙帝是有意捉弄史贻直和陈元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康熙帝虽然讨厌大臣吸烟,南巡时却愿意带着史贻直,说明他对史贻直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史贻直历经康雍乾三朝,他在康熙朝的表现并不突出,直到雍正帝登基,他才迎来了人生的高潮。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康熙帝玄烨驾崩,雍正帝登基。雍正帝的心腹大臣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接替允禵在西北领兵。由于史贻直和年羹尧是同科,年羹尧便向雍正帝推荐史贻直。当时,有个词叫“年选”,也就是说,年羹尧推荐的官员,雍正帝一般都会重用。史贻直很快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成为雍正帝的近臣。
史贻直的记性特别好,雍正常召他询问一些朝中事务,他都对答如流。雍正二年,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雍正三年,红极一时的年羹尧突然倒台,很多昔日年羹尧举荐的官员急于和年羹尧撇清关系,有的甚至上奏主动弹劾年羹尧。史贻直和年羹尧关系不浅。本文开篇提到,雍正二年年羹尧凯旋,史贻直还和年羹尧并辔入城。所以,没有人不知道他是年羹尧的“党羽”。
史贻直本人也不回避他和年羹尧的关系。有一次,雍正召来史贻直。厉声问他:“你是不是年羹尧举荐的?”史贻直对答说:
“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也。”
意思是,我虽然是年羹尧举荐的,但我却是皇上的臣子。
雍正听完,龙颜大悦。没有因年羹尧之事连累史贻直。
雍正四年,发生了著名的“田李互参案”。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河南清查亏空,手段极其严苛,许多官员被田文镜免职。田文镜本人是“监生”出身,巧合地是,被他免职的官员却都是“科甲”出身。在清朝,“监生”是通过纳捐才当上官的,“科甲”是通过科举走入仕途的。正巧直隶总督抚李绂在上任的路上经过河南,《清史稿·田文镜传》云:
李绂自广西巡抚召授直隶总督,道开封,文镜出迓。绂责文镜不当有意蹂躏读书人……
李绂认为,田文镜肃清河南吏治是假,打击读书人才是真的。因此二人相互弹劾,朝野上下纷纷站队,眼看就要酿成朋党之争。雍正下旨让史贻直到河南彻查此案,史贻直查出田文镜罢免的官员的确有冤枉的。事后,田文镜上书请罪,史贻直的声望瞬间提升。
同年,史贻直赴山西彻查“年羹尧阻挠盐政案”,他没有顾念和年羹尧昔日的情分,而是以雷霆手段肃清该案件,得到了雍正帝的极力赞赏。同年,他又赴福建调查福建巡抚朱纲与按察使乔学尹的互参案。史贻直这个时候仿佛是雍正帝的救火队长,哪里有大案要案,哪里就有史贻直。《清史稿·史贻直传》云:
上奖其公当,命署福建总督。
意思是,雍正帝嘉奖史贻直办案公允,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这是史贻直第一次在地方主政,也是他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
史贻直刚到福建,就做了一件大事,史载:
福建水师巡海,挟巿易物蚀关税,贻直为申禁。
意思是说,当时福建水师趁着巡海的机会,经常走私货物,对关税造成巨大损失。要知道,这种事并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做下来的,背后必定有一群官僚在支撑。但史贻直不惧,他立即下令禁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到福建的第二年,史贻直发现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因为产米较少,当地官府不敢把陈米卖出去。史贻直认为此举不妥,他向雍正帝上奏,让四府购买台湾的屯田将士的兵米,然后尽快把陈米低价卖给百姓,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史贻直在福建只待了一年半,但他政绩满满。
《史记·索隐》有云:
“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
博史君认为,评价一个官员,要看他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是否体恤百姓,是否有所作为。如果是,那么历史就将铭记他。
雍正八年,两江总督范时绎获罪,雍正帝调史贻直任两江总督。这个任命,让史贻直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因为史贻直是江苏溧阳人,根据回避原则,他是不能担任家乡父母官的,何况两江是清朝税赋重地,很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清史稿·史贻直传》记载:
八年,调署两江总督,以本籍疏辞,勿许。授左都御史,仍留两江。
史贻直也百般推辞,雍正帝强行让他上任,并且让他兼任左都御史。
博史君读清史的时候,对雍正帝最大的感触是他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史贻直以本籍身份任两江总督,就是个例子。
史贻直在两江期间,清理刑狱,鼓励农桑,家乡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第二年,雍正帝正在筹备征讨准噶尔,在陕西、山西、甘肃、四川等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去协调军政关系,雍正任命史贻直为兵部尚书,将他调到陕西,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兼任陕西巡抚。
大家不要以为史贻直从两江总督调任陕西巡抚是被贬。因为当时的川陕总督是正在前线带兵打仗的岳钟琪,陕西巡抚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军政调度人。而且,史贻直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兼任巡抚的,比总督要高半级。换句话说,岳钟琪负责在前线打仗,而史贻直就是岳钟琪的后盾。
当时,为了向西北运粮,湖广总督迈柱请求疏通湖广荆子关到陕西龙驹寨的水道,以便转运粮饷。雍正觉得这是个好事,史贻直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建议不可行,他上奏说:“荆子关到龙驹寨,原来就有丹河,流经两山之间,曲折三百七十里。夏秋季节百姓引水来灌溉田地,筑堤蓄水,一点一滴也不放过。我们不能为了一时之需,把百姓灌溉的水源全部夺走!”
雍正帝感叹说:“史贻直做官有好名声,是因为他真心为百姓着想啊!”
刘向在《说苑》中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笔者认为,做官做到封疆大吏时,随便一个政策可能都会影响千万百姓的生计。史贻直做事以民为本,实属难得。
史贻直在陕西待了4年的时间,为雍正朝运筹西北军务立下大功。雍正十三年七月,雍正帝下旨,调史贻直回京。可是,还没等史贻直回到京城,雍正帝就驾崩了。
后来,乾隆帝召见史贻直,拿出一件雍正帝的衣服赐给史贻直,说是先帝的意思,希望史贻直能够始终如一。《清史稿·史贻直传》记载:
高宗出世宗遗念衣赐贻直,勖以始终一致。贻直泣,上亦泣不止。
史贻直拿到雍正帝的遗物后,泪湿沾巾,乾隆帝当时也哭泣不止。
乾隆元年,史贻直任湖广总督,加户部尚书衔。在湖广,史贻直解决了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举两个例子:
其一,每到秋季,湖广的乡绅都会把自己家多余的粮食卖给州县的粮仓。按照当地的规定,一石粮食折算一两银子。实际上,这个价格远远高出市价,而且,很多杂粮也掺杂在其中,这就造成了粮仓每年都要花冤枉钱买粮。有些官员甚至低价从百姓手中购粮,然后转手卖给粮仓,成为最终的得利者。
史贻直上奏给乾隆,要求按市价购粮,掐断了一些官僚的财路。
其二,武昌西南的江汉合流处的堤坝长一千三百丈,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洪灾。如果修堤,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花费不菲。前面几任湖广总督都不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史贻直通过实地调查后,决定修堤。他的幕僚告诉他:“这样的堤坝,至少三到四年才能修成。三到四年后,您早就被调走了,何必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史贻直说:“我为官一任,只为百姓,岂能仅顾着自己的仕途?”于是,他上奏给乾隆,恳请以三年为期,修筑长堤。这件事最终被史贻直做成了,当长堤已固,湖广百姓对史贻直感恩戴德。
《晏子春秋·问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笔者认为,我们判断一个官员到底如何,我们不看他处在什么位置,而是应该看他在自己的位置上能不能为百姓实打实地做事情。史贻直为了修堤,在湖广待了三年,可见其怀有济民之心。
史贻直在湖广期间,还做了许多大事,比如他平定了苗酋叛乱,清理刑狱等。乾隆三年,长堤修成,史贻直被调往京城。湖广百姓无论老弱妇孺,都夹道相送。他用三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史贻直回京后先后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乾隆七年,江南发生洪灾,直隶总督高斌被紧急调往扬州治水。乾隆让史贻直兼任直隶总督。这是史贻直继担任福建总督、两江总督、陕西巡抚、湖广总督后,第五次担任封疆大吏。他在直隶总督任上待了9个月。次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
乾隆十三年,史贻直加太子太保。史贻直入阁11年,他主持会试、选拔人才,整体上兢兢业业,颇有作为。乾隆二十年,史贻直辞官回乡。两年后,乾隆帝南巡,史贻直前来迎驾,被加太子太傅,召回朝中任工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史贻直已经78岁,距离他中进士已有60年,乾隆帝特地赐他一首诗,称他为“人瑞”。
四年后,史贻直病逝,享年82岁。乾隆追封他为太保,谥号“文靖”,入祀贤良祠。
《清史稿》评价史贻直:
贻直为政持大体,不苟为异同。性强记,饬举止,善为辞令。
意思是说,史贻直处理政务有大局观,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不随意表示赞成或反对。他记忆力强,性格严肃,善于言辞。
在笔者看来,史贻直18岁中进士,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赏识,担任过五省封疆大吏,他的履历不可谓不丰富。
博史君认为,在史贻直近64年的仕途生涯中,他至少有三个发光点:
第一,他敢于和地方势力做斗争,敢于断人不义之财。
第二,他一心为民谋福,不计个人升迁。
第三,他实事求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仅这三点,足以让那些尸位素餐,只顾自己禄位,沉迷于形式主义的官员们自惭形秽。
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说: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意思是,做官者,当以让百姓富裕安乐为功劳,以百姓贫穷困苦为罪过。我认为,史贻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他“天才”的身份,也不是他“超长待机”82年,而是他敢于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后世士大夫,当学之、思之、鉴之。
本文作者博史通今,参考资料:《清史稿》《小仓山房文集》《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