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亦称为宇宙射线,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探针。一百多年来,与它相关的诺贝尔奖就有多个。那么,宇宙线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宇宙线?我国科学家又是如何利用大国重器研究宇宙线的呢?
11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拉索工程办主任白云翔将宇宙线比作“飞弹”,以《捕捉宇宙飞弹》为题,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8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知识点密集的讲座活动,科普了上述种种关于宇宙线的“谜题”。
白云翔开展《捕捉宇宙飞弹》科普讲座
宇宙线
不可见却无时不在的“宇宙飞弹”
“因为它是从非常遥远的宇宙中来的,而且它的速度非常快,都是以光速在向我们地球飞来。所以说我们把它称为宇宙飞弹。”讲座的一开始,白云翔就为宇宙线找到了一个形象又通俗的比喻。
据他介绍,宇宙线属于高能粒子,主要是原子核,还有少量电子和光子等,它在地球上“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却无法被肉眼看到,也无法被感官感知。100多年前,奥地利科学家、探险家赫斯通过乘坐热气球飞至5000米的高空做试验,找到了这些神秘粒子的来源——宇宙。
白云翔向同学们科普宇宙线的来源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通过宇宙线发现了大量的新粒子,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边界。
而研究宇宙线这样的高能粒子,对推动现代科学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我们理解这个物质世界最基本的一种手段。而我们现代科学,包括化学、生物、纳米材料,是建立在我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基础之上开展的,所以说它非常重要。”白云翔说道。
大国重器拉索
捕捉“宇宙飞弹”的“碎片”
这样“神秘莫测”又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宇宙飞弹”,我国科学家是如何研究它的呢?在讲座的后半段,白云翔顺水推舟地引出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拉索作为我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建,是当下全球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宇宙线观测站。
白云翔在讲座上介绍LHAASO
在讲座上,白云翔先是具象化地科普了科学装置如何捕捉“宇宙飞弹”,辅助科学家在地面上完成宇宙线的测量,“高能粒子进入大气以后,会把自己撞得粉身碎骨,而随之产生的次级粒子就像一场‘阵雨’洒向地面。然后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建一堆的探测器,把这些撞得粉身碎骨的次级粒子收集起来。”
随后他又向同学们逐一介绍了组成拉索的四种探测器——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构成1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的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以及这些探测器不易的建设历程,例如在安装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时,工程师得在零下3℃的环境中划着小船作业,而因为基地处于高海拔地区,他们还要忍受一系列高原反应。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切的投入与努力最终换来了非凡的回报,在探测器运行当年,我国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大批高能伽马粒子源,震惊了世界,被《科学》杂志的评委认为是“改变历史的发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科学家又借助LHAASO陆续发现了更多高能“宇宙加速器”。
“以前在这个领域,我们人类从来没有这么高能量、高灵敏的探测器。所以说,对于这个高能的区域来说,人类的天空是黑暗、暗淡的,我们没有看清楚过。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探测器,一下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观测窗口,人类从此进入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白云翔接着解释道,引起了不少台下同学的惊叹。
让优质科学资源走进校园
或是被科普讲座唤起了科学兴趣,或是本身就对宇宙有着了解与好奇,在活动尾声的互动问答环节,不少同学积极地举起手向白云翔提问,“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两个黑洞会相撞?”“粒子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多少?”“粒子在空间中会衰减吗?”“黑洞是怎么产生的?”......而白云翔也耐心地以简明易懂的语言一一作答。
同学们在互动环节提问
在随后的采访中,白云翔不禁感叹同学们提问之专业,“孩子们的两个特点感染了我,第一是他们的知识面特别广,让我感到惊奇,第二是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在互动环节把我感动了,特别高兴今天去实地感受到了这次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让我更加有信心在未来推广这种科普教育的模式。”
同时,作为这次“宇宙线科学进校园”活动的发起人,他表示自己的初衷是让优质的科学资源走进校园,把最新的科学发现带给中小学生,激发他们对未知探索的热情。而显然,这场讲座让他看到了这种活动的影响与意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