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增添新屏障 专家:为跨区域流域合作提供示范|双城经济圈观察㉘

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增添新屏障 专家:为跨区域流域合作提供示范|双城经济圈观察㉘

00:00
08:31

川渝两地跨界江河的保护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日前,川渝两地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给出了答案。

“六江”生态廊道建设由此增添新“屏障”。未来,“六江”生态廊道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带、长江上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巴山蜀水生态人文魅力展示带。

岷江流域。资料图

“六江”生态廊道

串联成渝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

《规划》指出,“六江”生态廊道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串联成渝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

规划区范围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乌江干流、岷江干流、涪江干流、沱江干流的沿线乡镇,涉及四川省13个市53个县333个乡镇,重庆市26个区县250个乡镇,涉及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川渝两地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局部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问题突出、林地质量整体不高、地质环境脆弱、抗旱防洪形势严峻、城乡生态系统韧性不足、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次级河流水质亟待提升、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管控规则标准不统一、跨区域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10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规划》从强化生态共保、推进生态共建、促进生态共享、重点工程部署等方面给出具体改善路径。

其中,细致明确了“六江”生态廊道的主要建设任务。

嘉陵江流域。资料图

具体来说,长江生态廊道开展重要山体保护提升247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023.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700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105公顷;改善主要支流水环境质量,重点开展璧南河、苎溪河、临江河、大宁河等15条次级支流流域治理;实施岸线治理203.9公里、水源涵养341平方公里、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8.5平方公里;保护生物栖息地911平方公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471平方公里。

嘉陵江生态廊道开展重要山体保护提升198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51.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200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8公顷;开展渠江、梁滩河等2条次级支流治理;保护和恢复重要生物栖息地128平方公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181平方公里;实施岸线治理150.6公里、水源涵养43平方公里;治理地质灾害59处;开展2座江心绿岛生态保护修复。

乌江生态廊道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34.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307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41公顷;开展芙蓉江、郁江等4条次级支流流域的治理;开展地质灾害治理10处;保护和恢复生物栖息地738平方公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120平方公里。

岷江生态廊道开展重要山体保护提升137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59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135平方公里。保护滨江岸线,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修复硬化、受损的江岸,开展岸线治理121公里。改善沿江地质环境质量,开展地质灾害治理56处。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要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保护生物栖息地443平方公里。开展5座江心绿岛生态保护修复。

涪江生态廊道开展重要山体保护提升29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40.8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186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28公顷,实施水源涵养143平方公里。系统推进小安溪、琼江等3条次级支流的治理,加强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保障涪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稳定保持优良水质等。

沱江生态廊道加强釜溪河、旭水河、青白江等次级支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重要山体保护提升198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4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55平方公里等。

为整体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规划》还提出以“六江”干流、水陆交界带为核心,以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问题集中分布区为重点,统筹部署和实施“1+7”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和21项重点工程。例如,为强化川渝毗邻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谋划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涪江干流等3项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长江流域。资料图

2035年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得到全面优化

根据《规划》,“六江”生态廊道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带、长江上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巴山蜀水生态人文魅力展示带。

到2030年,川渝两地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90%,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达96%;完成森林质量提升1609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200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1%;开展土地综合整治1197平方公里,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任务;维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保护生物栖息地面积2722平方公里,实现长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5%。

到2035年,区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跨区域、跨流域协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得到全面优化,“六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基本得到全面保护,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生态“共保、共建、共享”格局全面形成。

“六江”生态廊道范围示意图

专家:《规划》为跨区域流域合作、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示范

近年来,川渝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大格局,着力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的印发,又释放出哪些信号?

西南政法大学生态法学院教授杜健勋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的出台,表明在西部开发转型与推动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强化。

“六江”生态廊道重点工程部署示意图

“同时,也说明川渝两地在落实《长江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相关法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且迈出了重要步伐。”杜健勋教授表示。

杜健勋教授认为,《规划》统筹了成渝地区的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能够有效提升跨区域、跨流域协同治理能力,为区域流域合作、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示范作用。

此外,《规划》在区域流域绿色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人民福祉等方面,《规划》应会起到基础性与保障性作用。”杜健勋教授表示。

“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范围一览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