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策展人王宴姝:跟明十三陵借“宝贝” 展现万历年间风貌

对话策展人王宴姝:跟明十三陵借“宝贝” 展现万历年间风貌

00:00
10:34

几个月前,百余件明万历年间的文物一同出现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里。在这场以万历文物为主题的特展上,“出手大方”的明十三陵,首次把体量大、规格高的精美展品拿了出来。让人惊喜的是,一些在明十三陵库房沉寂许久的“宝贝”,首次对外露面。

为凸显主题特点,策展人王宴姝及团队将展览名称取为“多彩”,并加入“1573”这一元素,点出万历时代的“起点”。如今,该展览的部分展品依旧在全国各地展出,向观众“诉说”着万历年间的社会风情。

为何要办这个主题的展览?其中有哪些亮点?策展的初衷又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了“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策展人王宴姝。

■ 谈策展

明十三陵提供“大账单”,策展人进行遴选

新京报:你为什么要办以万历文物为主题的展览?团队花了多长时间筹备?

王宴姝:明代共经历了16帝17朝,第13位皇帝万历帝,其统治时间长达48年。万历时期社会思想活跃开放,艺术探索自由大胆,文化、科技等领域成就辉煌。但此前关于万历文物的展览比较少,不能系统反映当时多元繁荣的时代特征。

谈及万历文物就离不开明定陵。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寝,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被授权挖掘的皇陵。1956年开始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此后,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在观众面前展示的次数非常少,至今还有一些从未从库房里拿出来的文物。

所以我们想以万历文物为主题,做个系列展览,把符合展出条件与要求、能从库房里搬出来的文物都摆上展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我们整个团队从去年开始,就与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讨论策展事宜,双方在“让明定陵文物‘走出去’”上达成了共识。观众看到的137件展品中,有113件文物出自明定陵,其中48件是首次与大家见面。

新京报:你是如何说服明十三陵拿出“自家宝贝”的?

王宴姝:这是我们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的第一次合作。整体来讲,谈不上说服,因为从一开始,双方就想通过展示明十三陵出土的文物,来宣传和弘扬明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什么文物能从库房里拿出来,之后该怎么搬,进了展厅后又该怎么摆等。

明十三陵管理中心首先向我们提供了一份文物清单。这份“大账单”中显示了展出文物的名称、尺寸、年代等基本信息,同时也显示了文物的保存条件与状态。确认好清单后,作为策展人,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根据展览主题遴选文物。

不同文物所展示的条件不一样,所要求的温湿度环境、光照都不同,我们在借展时都会和借展单位提前确认注意事项。在展陈时,会根据每件文物不同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做好文物借展保护。比如展示书画作品,其室内光照度不得大于50勒克斯。

新京报:这场聚焦万历文物的展览有何亮点?你印象深刻的展品是什么?

王宴姝:展览共分为“以礼永续”“物里乾坤”“放眼世界”三个单元,以明代万历皇帝在位的四十八年为原点,涵盖了明代宫廷礼仪、日常起居生活、外交贸易等内容。

其中一件文物重器是“青花云龙纹缸”,印有“大明嘉靖年制”字样。明定陵一共出土了三个青花瓷缸,分别放在玄宫中殿万历帝及二位皇后的神座前。这个直径七十多厘米的大缸,此前一直存放在明定陵的库房里,这是首次与公众见面。青花云龙纹缸出土于明帝陵地宫,是一件陪葬品,出土前还有未烧尽的灯油和灯丝,青花云龙纹缸在墓中充当“长明灯”。

如果仔细观察,观众还能在大缸上看到油脂的痕迹。不过,这个大缸是万历的祖父嘉靖年间烧制的,因为万历年间已经烧不出这样的大件青花瓷器了。这是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一件青花瓷展品。

此外,展览上还有一个最小的青花瓷器——“青花云龙纹盒”。它是孝端皇后生前使用的,出土时,胭脂盒内还有黑色的块状物,经成分鉴定后,发现遗存物就是胭脂,这件展品的盒口径仅有3.2厘米。

强烈的对比,让我对这两件展品印象深刻,同样是青花瓷器且都有云龙纹。整个展览,一大一小两条龙分别附在了两件文物上,很有趣。

■ 谈取舍

不易移动运输,遗憾没请来凤冠原件

新京报:在文物借展方面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王宴姝:孝靖皇后戴的“十二龙九凤冠”在这次展览中亮相,不过展出的是复制品。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把一顶真的凤冠“请”过来。

明定陵出土了四顶皇后凤冠,分别是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其中两顶凤冠原件分别收藏在故宫和国博,另外两顶原件则留在了明十三陵。在文物借展上,我们前期和明十三陵的专家做过多次研讨论证,发现原件确实不太适合运输,出于文物安全考虑,便只展示了复制品。

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是“金翼善冠”。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帝王金冠,前期展览的是原件。金冠代表了明代金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所以这也是此次展览中最珍贵的展品之一。

金冠由852根金丝纯手工编结而成,通体看不到任何接点和断丝,没有多余的珠翠吊坠,所以移动起来相对方便。而凤冠装饰吊坠较多,移动起来容易受损。

新京报:第一次接手这样的大项目,感觉如何?

王宴姝:策展是个系统又复杂的过程。从展览筹备起,策展人就要写好大纲。这其中要跟专家反复探讨,还要与借展单位讨论文物借展的可行性,任何环节都是需要推敲的。

所以我从一开始确定要策划这个展览,内心就很忐忑。实际上,就这次展览,我前期在大纲里写了不少构想,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只能舍弃。

比如,这次展览中有一个明人书房陈设,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兴盛,书房陈设器具日臻完备,这些既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想在展览中展示晚明时期文人书房的场景,借用恭王府里的家具文物,但由于时间紧促,加上展厅的客观环境因素局限,最终放弃了,用的是现代仿明式家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能确保其严谨性,那么所谓的“巧思”都要拿掉。因为不管是策展人还是整个团队,首先要对文物的安全负责,对展览的内容负责,要抱有敬畏之心。策展的过程很漫长,不过后期项目步入正轨,就没那么紧张了。

■ 谈初衷

策展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为他们打开了解明代的一扇窗

新京报:在做这类历史文物的展览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宴姝: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尊重历史。策展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与观众建立起信任。所以,如何表达与传播需要格外注意,不能为了效果或某种展览形式而去凭空捏造一些故事。

在展示文物时,我们也在尽可能地丰富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在展墙上做了延伸的知识点,辅助观众更加了解展品的背景。同时,也会在展品名牌上简明写上核心内容。

此次展览展出了大量精美的金簪玉坠。明代金银首饰在类型和样式上大量增加,名称和插戴方式也越加细化。以簪子为例,这次展出了二十多件簪子,但是这些簪子并非全部出自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棺内,也有万历的。所以,我们会在制作的展品名牌上标注清楚。一些观众在观展时就很惊讶,万历皇帝一个男子也有这么多簪子。

每个观众的知识背景不一样,有些观众是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有些观众对这些了解甚少。我并不想把它策划成一个仅仅沉醉于逻辑自洽的展览,而是想让每个前来近距离感受文物的人,都能轻松地看懂展厅里的文物。

新京报:你希望通过此次特展,让观众读懂什么?

王宴姝:万历朝展现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万历朝后期加剧的党争纷纭、财力匮乏、军备废弛等现象,都表明大明帝国对内的专制统治、对外的军事防御在日益薄弱。然而,这样的政治背景也给晚明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我们也可以说晚明时期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整个社会雅俗界限变得模糊,社会风气从质朴向浮华转变,人们开始追求奢华享乐。生活中既有对金钱财富的世俗追求,也透露着追求个性与自我的时代气息,艺术审美取向逐渐多元化。这也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与商贸繁荣,因而晚明的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这一时期,腐朽与神奇共生,机遇与挑战共存,使晚明的历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因此展览取名为“多彩大明”。希望观众能在欣赏明代审美意境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明代丰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

新京报:万历展后期还有哪些计划?

王宴姝: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的万历展已于11月26日闭幕。12月初,展览会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再次与观众相见。南山站的文物都会进行调整,展览内容也会相应改变,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