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曲《梅花三弄》(古琴、踏雪之声、鸟鸣、)

中华古曲《梅花三弄》(古琴、踏雪之声、鸟鸣、)

00:00
07:23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整首乐曲由两部分构成,包括10个段落及尾声。前6段为第一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其中泛音主题循环3次出现,使曲调清新活泼,从而突显出梅花做人的气质与节节向上的高尚品质。第二部分(7—10段),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以及音调和节拍上的不稳定都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第二部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是一个带循环性的多段曲式,其特点是由同一主题与插部作轮回再现,造成连续的回旋运动。乐曲一开始便在低音区以散板形式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展现出一幅寒冬腊月的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而立的画面。然后采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跃,使旋律的转折富有层次,苍劲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以作为梅花高洁、安详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现三次,故被称为“三弄”。
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为的是显示梅花那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气韵。再加上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了“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不大,主要采用在音区上的对比,将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复中的变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乐作为主题的铺垫、衬托,象征着处于陶醉中的人对自己所倾心的梅花的观赏、品玩、陶醉及深情赞颂。整个这一部分是梅花的静观形象,谱写了它在淡、静、凌寒的环境中笑绽枝头的画面。

第七段开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其梅花形象带有戏剧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乐曲采用切分节奏、高低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大有竞相怒放之势,梅花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连接的桥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较慢,使高潮的气氛逐渐平稳下来,并通过节奏对比和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一个新境界。整个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动态意象,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与第一部分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梅花迎风而立,与寒风搏斗的形象。此部分象征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意态,以其梅花的铁骨、冷香的自然属性,笑战、笑弄风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颂了高雅、贞洁的人的性格和气节。由于第一部分的音调渗透、贯穿,且有合尾性质,又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保持了统一性。

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终止型乐句经变化后用泛音轻盈地奏出,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如同乐者的吟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本曲配图:吴昌硕(晚清民国)梅花图

立轴  纸本设色

高138.5cm  宽69.2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


吴昌硕(1844-1927)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彰吴村(今属孝丰县),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文传家。吴昌硕的一生基本上是在磨难中度过的。特别是他早年17岁时,家乡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战争,为了逃避战乱流亡于浙皖一带,乱定返回彰吴村,全村一片焦土,未婚妻和生母已先后病殁,一家九口只剩父子两人。22岁后与父亲辛甲住在安城,开垦芜园,其间不倦于金石篆刻,故号苦铁、苦铁道人。29岁始离开芜园去江浙游历,以刻印谋生,故号五湖印丐。39岁时,友人金俯将赠送他一个古陶罐,故自号缶庐、老缶、缶道人。后来在苏沪期间,为怀念芜园的生活,又自号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在沪于役任佐贰小官,又自嘲为"酸寒尉",长年过着"饥看天"的生活。到了1899年11月,由同乡丁保元之举荐,吴昌硕得任江苏安东县令,因无意官场,不善逢迎,到任一月即辞职,因刻有"一月安东令"、"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二印。直到晚年,69岁才正式用昌硕之字,并刻有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之印。晚岁因耳重听,故又号大聋、聋、聋道人,又因只有三根痣须,遂又号无须老人、无须吴。吴昌硕一生饱经时世,到晚年,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创大写意画新风,"天下叹服",众望所归,执画坛牛耳,影响深远,享誉中外。


吴昌硕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巨匠。他真正从事绘画艺术较晚,但却能一起步便直入文人画的殿堂,逐步攀登上绘画艺术巅峰,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其艺术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其一,吴昌硕生长在诗书之家,自幼家庭熏陶自不待言。其二,吴昌硕在金石、篆刻及书法方面的深厚功力,是其绘画艺术能借古开今的重要条件,也是他绘画艺术面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三,吴昌硕深通画理,主张"画当出己意",重创造精神。其四,广泛交游,切磋相长。

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吴昌硕之画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梅花性命诗精神","苦铁道人梅知已",吴昌硕喜写梅花,与别人不同。他的《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诗,对自己的篆法写梅非常自信。吴昌硕画梅求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要冰肌铁骨绝世姿"。



综观吴昌硕从艺的一生,国衰家难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民族之心所积聚的郁勃之气,在吴昌硕这个操守高洁正派的文人身上,在这个诗人、篆刻巨匠、大书家、写意画大师的艺术中积聚喷涌而出。吴昌硕大气磅礴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国画笔墨所能达到的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民族魂魄,创造了近代中国画艺术史上的高峰,为光辉的中国艺术史立一丰碑,昭示后来者应不懈奋进,再创造中国画的新境界,使其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