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如愿以偿 魂牵插班春秋 1

复学如愿以偿 魂牵插班春秋 1

00:00
03:21

1961年7月,江津四中高中部停办,我领取一纸肄业证书,返回农村。这时,县里决定,“为避免人才外流”,将学校肆业生中的各班班长、团支书和校学生会、团委会成员集中起来,举办“抗大”短期培训班。后来,这批參加培训的学生干部,都成为江津县各乡镇的业务骨干。与我初中、高一同窗四载的老班长杨栋贵,担任过石门乡的党委书记,团支书叶树清曾就任六合乡供销社主任……
我时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本已接到通知参加培训班,但我拒绝了,原因有二:
一是谨记校长龚孟坚在肆业典礼上的承诺:“大家放心,待形势好转,即可复课。”我坚信,国家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很快就能重新步入校园。
二是我较自信,自己一直都是成绩优秀的“三好学生”,对读书深造情有独钟,不愿放弃。
因此,我成了未进“抗大”培训班的唯一的“抗命者”。
1962年春季征兵,我和石门区的适龄青年积极应征。我们胸戴大红花,登上一艘“揽载”(土语,非机动的大木船)到江津县城关镇集中。
眼看就要编队发军装了,领队突然通知我:“你走不了啰。”原来他到县教育局提取我的档案时,遭到对方拒绝,说这批学生干部一个也不能放走。
我懵圈了!
难道这是对我拒绝参加“抗大”培训班的责罚,还是真的如举办培训班时所讲的不让“人才外流”,或另有其他原因?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
江津县的这批新兵,全都开赴西藏边陲。我要去了,正好赶上自卫反击战。可设想,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我,若去了,定会勇敢地冲锋陷阵,要么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要么立功授奖,提拔升迁。那么,我的人生历程和生命轨迹将是另一番风景,而不会有后来的“宣传情、电视缘”了。
认命吧!我打道回府,继续务农,反正我的第一心愿仍然是返校复课。
1962年,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都还没有走出缺粮困难的阴影,就连我后来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年都没有招收新生。可在我家乡,已是粮食充裕,市场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终于如愿,我接到了复学预考的通知。
我虽预考高分被录取了,可四中、七中两所 “戴帽中学”与我同年级共四个班的学生,只录取了42人,且都没有回原来的学校,而是集中分配到三中,成为该校高64级二班的插班生,于是有了当今部分同学联络密切的“高64级二班”微信群。
江津三中(现重庆市聚奎中学),位于重庆市著名风景区黑石山,始建于1870年,原名聚奎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名仕往来,人才辈出的学校。国共两党元老级人物陈独秀、于右任、冯玉祥,江南学术界、艺术界名家如“白屋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大文豪郭沫若等等,均曾在此驻足,或登台演说,或讲坛授课,或题词吟诗,留下墨宝,或不舍离去,长眠于斯。
满山的黑石包包,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依古树,或临池塘,造型各异,疏密有致,布局天然。凡醒目处,均留有文人墨客、军政要员的手迹,如陈独秀的“大德必寿”,于右任的“奮乎百世”、“顶天立地”、“鹤年堂”等。更有聚奎学堂老校友——“两弹一星”元勋,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官至副国级的周光召留下的碑文:“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小篆、隶书、行楷、狂草,应有尽有。字因黑石而不朽,黑石因字而灵动。美哉,难得的求学圣地也!
插班复课前,我并没有去过三中,上列内容均为后来获知。
1962年9月初,我们是挑着担子上学的,箩筐里装的除了生活学习用品,还有一个月的口粮。
楠竹扁担颤悠悠,我们行进在白沙至永兴镇的碎石铺就的简易公路上。半坡处歇脚,眺望对山苍翠的目的地:东侧谷地,林木葱翠,幽深广远。驴溪碧水,潺湲北去,汇入长江。溪畔,青山一座,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参天,白鹤盘旋。密林深处,房舍隐现。那里,便是令我心驰神往的新校园。
黑石山,名不虚传。我们离开公路往右拐弯进入校区,即见一尊尊黝黑色的巨石耸立在两侧。我抬头仰望左侧第一尊巨石上方人工凿平的位置,醒目地镌刻着小篆体“惠我春风”四个大字。我想,有春风惠顾,我们这批插班生定能学业有成!
果然,经历过一年艰苦磨砺又经考试麟选入校的高64二班学子,表现不俗,无论文艺汇演、体育赛事,还是义务劳动、学雷锋做好事,无不尽力争先。其中,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深,且多次在我梦中浮现。
其一是篮球赛夺冠。
我是三中男篮的队长,每次与校外球队对阵,我方的首发队员,全是我们班的同学:前锋聂坤泽、聂荣斌、刁泽鑫,后卫丁象才、杜培富。在女子篮球队中,亦有我们班的杨英才、何增玉等几名主力队员。
1964年5月中旬,已临近高考了,可我们男女两个球队,还在各地征战。我因多次参加本地的篮球、排球比赛获得好名次,已于63年领到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审查确认证书,而这次是全省性的中学生篮球系列赛,层次更高,我想通过这样的赛事更上一层楼。
我们从白沙赛区鏖战到德感、几江赛区,一路厮杀,场场胜出,男女两队,双双荣获“四川省中学生三好杯篮球赛”江津赛区第一名。
我们为母校争光了,满脸络腮胡的罗仲平校长笑逐颜开,邀我们座谈、合影留念。
其二是文艺汇演获大奖。
1963年,学校组织庆祝“七.一”文艺汇演。我们班由语文老师张伯坚执导,编排了一台叫“苗家歌唱共产党”的民族舞蹈。演出结
成绩普遍优良。1964年高考,无论升学率还是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都创下三中历届毕业班的新高。更可喜可贺的是,李学祥同学经层层筛选,成为三中为国家输送的第一名空军飞行员。
2012年,插班生五十周年聚会,重返母校时,我发现摹崖石刻“惠我春风”那尊黑石不见了。是修建新校门时移走,还是毁于“文革”,我没有打听。虽有些遗憾,但首次见到校园入口处那雄浑壮丽的石牌坊,斜坡处新立石柱上那阴刻隶书体大字——聚奎中学,精神为一振。更何况,当今在校学生,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时期,春风和煦,惠及校园,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深造,定能成就一批又一批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