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多年后才发现先生的高明

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多年后才发现先生的高明

00:00
06:06

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符号,由于汉字的伟大,日韩等诸多亚洲国家都积极引入中国的汉字,这才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汉字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近代中国长期受到列强欺凌,传统封建体制已经到了要变革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新旧两种思想迎来了剧烈碰撞,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正式标志着文化改革的开始。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于文字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场变革中,鲁迅就曾指出过传统汉字的弊端,甚至他曾说过,“若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鲁迅一生有着太多的名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每次现实都印证了鲁迅的观点。因此,毛主席后来还称赞鲁迅,称“他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那么鲁迅为何会对汉字有这样的看法?他的看法是否正确呢?鲁迅对于汉字的观点,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传统汉字与新式简体字的冲突。现代人在上语文课的时候,都应该知道如今的汉字有简体字与繁体字之分,现代社会主要使用的汉字就是简体字。古代的汉字就完全不同,古人一直使用的汉字,是传统的方块字。鲁迅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到民国这段变革期,清代官方采用复杂繁琐的方块字,作为官方文字。这类字体对于人们的文化要求极高,偏偏封建社会下的普通民众,普遍都是文盲。对于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民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书写字,哪怕是学习方块字的成本,他们都负担不起。毕竟这些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哪怕是抽出空闲的时间,想要短时间内掌握方块字都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方块字繁琐的写法,以及复杂的拼读方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阻碍。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凭借着强大的力量轻松碾压了落后的中国。双方巨大的差距,让无数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全面改革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鲁迅谈到传统汉字的时候,有过一个比喻,他说:“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牺牲汉字呢?”其实,鲁迅并非率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个提出废除传统汉字的人是钱玄同。这一观点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争论,对于革新派来说,要让劳苦大众能够接受新思想,必须尽可能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在那个遍地是文盲的旧社会,想要依靠传统汉字去开展扫盲运动实在太难,各方面的成本都极高。若是汉字能够顺利简化,或者是走拉丁化等新路线,那样就能减少学习汉字的成本,人民群众就能更方便掌握汉字。显然,鲁迅是支持这类观点的,他赞同废除方块汉字的理念。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鲁迅并没有全对,也没有全错。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彻底废除传统汉字的观点,本身就是基于那个时代考虑的。毕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实在太大,若是不能早早全面改革,中国恐怕很快就会被西方列强彻底颠覆,到那个时候连国家都亡了,那光留下汉字还有什么用。不过,部分局限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正确理念,中国革命的历程就说明了一切。无论是民国政府,还是中共领导的红色政权,都选择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尽全力推广新组建起来的简体字。因为简化后,全新的拼读以及书写方法,能够让一个人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汉字,这就大大加强了人们的学习效率,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成本。传统汉字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使用愚民政策的重要工具,他们想尽办法让汉字变得更加繁琐难懂,就是为了不让更多的民众掌握文化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于文字的观点就十分明确,他不断强调扫盲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汉字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新中国大力推广简体新式汉字,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块汉字,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鲁迅的观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45975xkyx

    一代文艺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