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提升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为预防家庭食源性疾病,公众在烹饪时应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另外,要注意不采、不食野生蘑菇,不食用有异味、发黏的木耳等。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李宁介绍,食源性疾病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有毒动植物而导致的疾病,即俗称的“ 食物中毒”。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2年,国家卫健委监测数据显示,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有2万多起,占总事件的50%;发病人数约8万多人,占总数的25%;死亡人数1423人,占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的85%。
什么食物“中毒”最多?
“引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是采食毒蘑菇。”李宁指出,2010年到2022年,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病例占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50%左右。“毒蘑菇难以通过肉眼辨认,且蘑菇中毒症状特别凶险,死亡率较高。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李宁表示,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也是引起家庭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此类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应注意在烹饪时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等。
哪些食物要特别注意?
李宁介绍,近五年,我国连续发生多起由酸汤子、河粉等发酵食品以及泡发木耳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长期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就会产生米酵菌酸,容易引起中毒。而且米酵菌酸会对人体多脏器造成损害,致死率较高。”
李宁建议,公众在制作酸汤子等发酵食品时,要保证原料的安全性。此外,还应保持卫生、低温储存。一旦发现食物出现霉变、有异味,要避免食用。另外,泡发木耳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泡发过程中发现木耳发黏、有异味,也要避免食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