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诸葛亮一直都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偶像之一。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所不能的传奇人物推崇备至。
民间对诸葛亮的吹捧,虽然有些过分神话的嫌疑。
但是,诸葛亮本人的历史地位,确实对得起老百姓对他的尊重。
我们经常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是这句话用在诸葛亮身上并不贴切,他是典型的英雄造时势。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一直都是一个替人看大门的保安。
甚至还一度被曹操追杀得像只丧家之犬,满世界流浪。
如果回到公元207年之前,你绝对不可能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什么前途。
但是在遇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人生开始光速逆袭,从一个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的小军阀,一步步蜕变成了三分天下的霸主。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说诸葛亮是蜀汉之父也不为过。
可就是这么一位亲手缔造了蜀汉政权的灵魂人物,后世的毛主席在读了他的《隆中对》之后,却一口断言:千里之遥,两路分兵一定无法兴复汉室。
《隆中对》作为千百年来饱受追捧的千古佳作,一直都是中国战略学界的圣经。
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能给刘备这个三无人员,构筑出这么一份神作,其难度无异于给一个路边摊,做一份成为世界500强的发展规划。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后来,蜀汉政权真的一度实现了跨荆连益的战略构想,兴复汉室的曙光就在眼前。
如果不是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历史的走向到底是怎么样,尚未可知呢?
可为什么毛主席,却一口断定《隆中对》不行呢?
到底是毛主席错了,还是诸葛亮的战略水平真的不够?
《隆中对》说了什么?
事实上,两人都没有错,只不过毛主席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有些隐情了解的不够而已。
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隆中对》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出版背景,是公元207年曹操南下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刘备在自己的心腹军师徐庶的推荐下,前往南阳卧龙岗拜见诸葛亮,求教治理天下的良策。
徐庶跟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刘备的驻地新野跟南阳离得并不远,所以基本肯定双方一定是事先通过气的。
这篇《隆中对》并非诸葛亮心血来潮、信口开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成果。
在文章中,诸葛亮就当时汉末仅存的几个大军阀,为刘备做了逐一分析。
在文章的的一开头,诸葛亮就纠正了刘备一直以来的错误战略:人家曹老板能够打败袁绍,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因为曹氏集团自身实力过硬。
现在曹氏集团已经快发育成了垄断企业,你这个小地摊跟人家正面硬刚,是没前途的。
江东的孙氏集团,经历了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已经成了市场上的老牌企业,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这也不是你现在能够动得了的。
刘氏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剩下的那些软柿子。
荆州集团是个好公司,四通八达,东联吴会、西通巴蜀、北拒汉江、利尽南海。
可荆州的刘总是个守财奴,白瞎了这么大一份基业!
益州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本来是你们老刘家的原始子公司。
现在的四川的领导刘璋纯属酒囊饭袋,当地的老百姓早就想换个领导试试了。
并购这两个地方之后呢,您再跟周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等待中原发生变故,就派出一个上将军从荆州出兵直取宛城、洛阳,然后你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秦川收复故都长安。
如此一来,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隆中对》。
毛主席作为战略大家,一眼就看出了这份规划,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也就是他老人家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两路分兵。
从地图上看,这两路军队相距千里,中间隔着茫茫秦岭大巴山,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就没办法做到有效的配合。
只要有一路军队出问题,另外一路军队也跟着歇菜。
要知道北伐的机会是很宝贵的,一旦错过,谁也不知道下次“天下有变”会是什么时候啊。
所以把兴复汉室的的希望,放在这不靠谱的规划上面,也就难怪毛主席会说,诸葛亮无法成功了。
隆中疑云
从战略的角度来判断,毛主席的论断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而,我们很多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篇文章,真的是当年刘备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做的那份战略规划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隆中对》里头的很多东西,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
比如说江东的孙吴政权吧,他们从来就没想过什么三分天下计划。
周瑜跟鲁肃提供给孙权的计划,是“竟长江之所极“与曹魏两分天下。
也就是说,江东早就已经把四川,纳入了他们的战略版图之中。
如果让他们知道,刘备集团有图谋四川的意图,那你说孙权还会把荆州借给刘备吗?
还有,《隆中对》出版的时候,人家荆州领导刘表还没去世呢!
如果让他知道刘备集团,有这么一份雄心勃勃的规划,那么老刘一定会奋最后之余烈,把刘备跟诸葛亮打包带走。
还有就是四川的那条守户之犬刘璋,如果让他知道刘备对四川有想法,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放刘备入川吧?
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当时刘备一是会对《隆中对》这份战略规划高度保密的。
甚至笔者怀疑,连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都很有可能不知道这份规划的存在。
因为在文章的末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是刘备从茅庐回来之后,就跟诸葛亮如鱼似水的混在一起。
这件事情惹得关羽、张飞很不高兴,最后还是刘备亲自出面解说,才摆平了两兄弟的怨气。
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关羽和张飞并不知道诸葛亮的能耐,他们认为诸葛亮不值得刘备这么对待。
所以,这份战略规划,最初很有可能只有刘备跟诸葛亮两个人知道。
那么这篇文章今天能够被我们看到,就极有可能是刘备跟诸葛亮两人之中的其中一人,流传开来。
首先,我们基本上可以排除刘备的作案可能。
因为刘备无缘无故夺取刘璋基业,这件事情名不正言不顺,是老刘这个厚道人一辈子的污点。
如果刘备在生前就把这份文件公开出来,那岂不正好证明他一直都在打人家的主意吗?
所以,在刘备生前,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蜀汉官方大概率不会把《隆中对》公布出来。
基于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这篇文章应该就是在刘备去世后,由诸葛亮本人公布出来的。
可我们前面说过,这篇文章是很敏感的,它涉及到蜀汉立国的合法性。
如无必要,诸葛亮是不应该把它公布出来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不惜自曝家丑,也要把《隆中对》给公布出来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笔者认为,问题就藏在《隆中对》这篇文章里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隆中对》里头有个地方不太对劲?
这个地方就是诸葛亮在提到了,天下有变两路出兵收复中原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可要怎么处理江东孙权这个割据势力,他是一点都没说。
而且两路出兵之后,要怎么应付孙权背刺,他也是一点都没说。
难道人家孙十万,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你一统天下,然后来消灭自己吗?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你要说他在涉及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上犯马虎,我是断然不信的。
这么明显的问题,诸葛亮显然不可能忘记,可他就偏偏没有提,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不允许他去提。
托了刘备的福,蜀汉政权在夷陵之战后,丧失了举国精锐。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跟孙权结好共抗曹魏,继续跟孙权内卷那就是自杀。
所以换作笔者是诸葛亮,笔者也会把这方面的内容给删掉。
否则,要是让孙权看到,会作何感想啊?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一直诟病,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对东吴的关注度过低的原因。
说白了吧,这根本就不是一篇原汁原味的战略规划,而是诸葛亮出于政治需要,经过改动之后的政治文件。
你要是完全相信《隆中对》里头的鬼话,那你一定会觉得诸葛亮并不聪明。
可诸葛亮是个什么人?他是一个能够以一州之力,把实力十倍于他的曹魏,打得闭关自守的人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聪明呢?
要想弄明白这篇文章,我们必须要回到当时的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否则的话,你根本不可能理解诸葛亮的苦心。
比如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孙权已历三世,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话又是说给谁听的呢?这是说给当时蜀汉的政治高层听的。
夷陵之战后,两国的仇怨结得很大,很多高层都死在这场战争里,大家有血海深仇。
你说他们是更加仇恨与自己有杀亲之仇的东吴呢?还是政治口号里的那个汉贼曹魏啊?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当时蜀汉的国力,不能再去跟东吴对耗了。
所以诸葛亮必须得用《隆中对》说服大家,东和孙权是当年我跟先帝谈好的。
关羽和先帝不听我的话,结果怎么样?兵败国危呀!不要再犯错了,同志们。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隆中对》里头的第二处破绽,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两路分兵。
我们前面说过,在诸葛亮的规划里,北伐的主力部队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也就是说,刘备得带着主力部队从四川出发,越过大巴山、秦岭进入关中盆地收复长安。
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条路线的粮食消耗率极为惊人。
后来诸葛亮自己就是走这条路了。结果我们都知道,他老是断粮。
不是说“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吗?怎么到了他们这里就不行了呢?
刘邦
首先,刘邦这辈子都没有进过四川,他一直都在汉中待着。
其次,秦汉时期四川的粮食,可以通过嘉陵江水道进入关中。
可汉初发生了地震,把水道震没了,以后只能翻山越岭,粮食消耗大得吓人。
这种极为基础的战略知识,难道诸葛亮就不知道吗?
不可能,这就好比数学家不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一样。
因此可以断定,所谓“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为什么要说这个瞎话呢?他当初给刘备规划的路线,又是什么呢?
虽然无据可考,但是地图上出川的路线就只有两条,一条就是前面说过的陆路,还有一条就是长江水道。
从四川的白帝城顺长江东下,然后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口武昌逆流而上,沿着汉江进入南阳盆地。打下南阳盆地的宛城后,军队就可以直面当时曹操的政治首都许昌了。
正因如此,后来关二爷沿着这条路线北伐,才会在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想要迁都。
而且还有一点,在古代,走水路的粮食消耗率,要远比走陆路要少得多。
因此,笔者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在当初《隆中对》里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句话。
蜀汉的北伐路线,从始至终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沿长江—汉水的水路北伐。
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头,故意弱化了这条路线的重要性,把它仅仅定义为“遣一上将”,却把主力部队放在那条极为难走的秦川路线。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葛亮公开《隆中对》的时候,这条路线已经不具备可行性了,荆州已经被孙权夺取了。
蜀汉要是想走这条路线,那就必须要像夷陵之战那样,跟孙权打一场。
插一句题外话,刘备的夷陵之战,绝不是为了给兄弟报仇,而是要给蜀汉抢回这条生命线。
所以,诸葛亮必须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贬低水路提高陆路,为的就是说服同志们,支持他伐魏。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