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是理性的回调 | 新京报社论

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是理性的回调 | 新京报社论

00:00
04:11

11月22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相比2023年的474万,减少了36万人。这也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

“考研热”出现降温趋势,其实符合社会运作的规律,公众对此也不必大惊小怪。过去几年,国家先后推出过多项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其中就包括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整体招生基数提升的背景下,报考人数相应增长,合情合理。

疫情期间的应届生能获得在社会锻炼的机会较少,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足,许多人把考研作为缓冲、过渡的备选项,也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如今,社会运转逐渐回归常态,考研就不再是应届生的唯一或最优选择,报名人数回调也是必然。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今年留学市场逐步回暖,咨询和申请海外读研的人数相比疫情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这也分流了一部分考研人群。

此外,这些年许多高校也对研究生招生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比如扩大推免生的比例、停招学术型硕士或以直博生作为替代方案,都变向提升了通过考研“上岸”的难度。

在日渐走低的考研上岸率之外,一些高校出台的延长学制、提高学费、不再解决住宿等政策,加之在教育部门“宽进严出”的指挥棒下延期毕业变得越来越平常,这些也让经济账本成了一部分学生做报考决策时无法忽视的因素。

除了客观环境的变化,考生与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识回归理性,也是“考研热”降温的重要推力。

过去几年,研究生学历被许多大学生视作个人或家庭向上跃迁的重要跳板,“一纸文凭”承载了远超实际的职业期待。随着近两年各类招生就业考试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考生开始意识到,如果以就业为最终导向,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未必比本科毕业更好,考研对个人求职竞争力的提升也相对有限。

与此同时,今年国家在提升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方面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尤其注重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落实就业,也带来了更多就业选择。在好的就业机会面前,一些应届本科生优先选择就业,日后有机会再以在职攻读等方式获取硕士研究生文凭,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人生规划。

归根到底,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就业为先”的社会氛围下,能够沉下心来投身在科研事业里的研究生只是少数。更何况,在研究生持续扩招之时,很多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并没有跟上,导师数量也严重不足,反而降低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长远看来,控制和缩减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让少数更合适的人真正投身高水准的科研工作,对社会发展、资源分配都是利好之举。

不过,也要看到,尽管考研人数有所回落,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了291万,再一次创下了历史新高。从“考研热”到“考公热”,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是相似的。如果青年学子只是扎堆从一条赛道涌入另一条赛道,那么就业观念的积弊就仍然没有得到根除。

事实上,一个积极、包容的社会,应该把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权交还给青年人,而不是仅仅提供有限的“成功学模板”。从让青年人有得选,到每种选择都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还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u7ikx5lgmb3xgy5awg

    简单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