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84万亩 让“绿色红利”惠及更多老百姓

四川内江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84万亩 让“绿色红利”惠及更多老百姓

00:00
05:36

11月22日,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点,依据国储林项目建设相关技术规程,将原有长势不佳、低产低效的林木采伐后,按照2米乘3米的间距,新栽植了一株株小树苗。等待来年春雨浇灌后,这些树苗迅速成长,6年至8年,将成为大径级的参天大树。

这是内江市规划建设84万亩国家储备林蓝图中的一个生动注脚。今年以来,内江市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助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截至目前,内江市共流转林地13.84万亩,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市已启动项目建设,同步开展林地流转、林木采伐、年度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

俩母山风光旖旎

因地制宜

造林和改培结合 提高森林质量

国家储备林是指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迎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了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龙神庙,被采伐的山头已标准化的栽植上了树苗,纵横整齐的新造林,与周边杂乱茂密的山林格格不入。

“远看是绿油油的,其实深入林子你会发现森林质量并不高,树子又小又杂,出材量低。”内江市林业局生态修复和产业科科长刘成忠一语中的,说出了这片区实施人工林集约栽培的缘由。走进之后,记者发现果然如此。

一旁的威远县自规局资源股长程彦添补充说道,采伐后重新造林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小地块搀错式实施,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对周边景观风貌的影响。

威远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规划实施储备林面积达45.16万亩,占了全市规划面积的一半。整个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在连界镇、小河镇、越溪镇,二期将覆盖威远县剩余的11个镇。因此,威远也是全域推进储备林建设的一个县。

新栽植的小树苗

助农增收

推进林权流转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

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流转林地是第一步。俩母山村党总支书记吴永祥坦言,尽管大部分老百姓家的林地都没有经济效益,可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有不同的声音。村干部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取得了大家支持,于今年7月15日完成协议签订,全村共流转林地3297.23亩。

其实,早在项目推进之前,威远县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创新推出了纯租赁、租金+分成、纯分成三种林权流转的模式,供老百姓选择。目前,流转土地协议正在走审核流程,年底将统一拨付流转费。

程彦添强调道,除了流转带来的收入,在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中,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内的林木当年将按照1200元每亩的价格补贴村民,村民还能参与采伐、整地、栽植务工。

在收益还未显现的当下,对于俩母山村的村民来说,国家储备林项目最显著的实惠是基础设施的变化。站在上个月才完工的柏油马路上,吴永祥难掩欣喜,这条路虽然只有2.2公里,但也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除了道路,该村还将配套建设灌溉、山坪塘等基础设施。

在小河镇牌坊村国家储备林项目林下经济产业示范点,老百姓正在对完成了灌草清理的区域整地开厢。另一边,已经完成了整地的区域,宽80-120厘米的厢面,沿着山势呈梯形布局,原有的大株松树错落有致,预计将在11月底种下羊肚菌。

林地清理开厢后即将种上羊肚菌

全域启动

坚持“五有原则” 营造林和林下产业两手抓

自全域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以来,内江市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实施项目。全市规划储备林项目建设总规模84万亩,其中规划营造林56万亩,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植养殖2万余亩,总投资85亿元,申请贷款68亿元。

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市、威远县都分别根据立地条件,制定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均获得省林草局批复。率先启动的威远县,一期项目获得授信17.2亿元,放款2.03亿元,签订林权流转协议1.48万余份,流转林地13.7万亩,浇筑混凝土道路5.8公里,平整路基33.65公里。

内江市林业局局长罗平芳表示,在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内江市林业局坚持按照“有大径级木材培育、有工业原料林、有景观林、有经济林及林下种养”的五有原则,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下一步,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总体思路,内江市林业局将把国储林建设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特色林业产业、农村风貌改善相结合,加快实施营造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展油茶、食用笋菌、中药材等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色产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