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清日英三国志:财政大分流与现代国家之路

283 清日英三国志:财政大分流与现代国家之路

00:00
01:13:42

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府,想要进行有效的治理,都离不开钱,也就是财政。在近代历史中,财政国家是一个格外重要的制度标尺。相较于英国与日本,虽然大清的禀赋看起来是“能进入顶级联赛的板凳球员”,但似乎一直不得财政国家的要领。为什么说,从历史上看大清缺乏财政制度改革的动力?现代的财政制度真的是建立在纸钞和央行之上吗?大分流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的中国近代史时段吗?有请本期嘉宾和文凯带来的精彩分享。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和文凯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 时间轴 - 

05:30 税收与财政:以17世纪英国的啤酒税为例

12:36 晚清财税在政治上中央集中,执行时分省就近

20:18 明治维新强行加速了日本的纸钞普及

28:52 金融市场是中日英国运分流的关键

33:25 晚清朝廷和普通人一样“厌恶负债”

37:48 中央财政工具多,大事能做小事糊涂

45:32 从治理视角看现代国家的正当性的来源

58:18 日本成也金本位,败也金本位

01:06:01 探索政治上的“大分流”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logo设计 杨文骥

特别感谢 胡凯歌、晴海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ad@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YouTube:忽左忽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吉他大叔阿魔

    清民对间接税的回应就是装死,老百姓是傻,但你不拿我当人,我还是能感觉出来的。满人的天下不是我等百姓的天下

  • 薄毛老W

    非常同意一点,学习借鉴历史,要避免带着“后见之明”,站在今天的观念学识角度居高临下去点评。一定要带入当时的历史社会科技情境去深挖决策和结果的关系。

  • itoner

    这期的嘉宾学问做的有问题,书没读明白,满清发国债,老百姓会买吗?为什么英国日本民间会买国债?为什么大清老百姓不会信任政府?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嘉宾想反驳的论点。

    薄毛老W 回复 @itoner: 自以为是,满清沿用的是朱明的汉人儒家统治思路,而且统治了二百多年,请问老百姓能有多大的觉悟把民族隔阂绵延十多代人?

  • 看飞鸟的鱼

    受益匪浅,谢谢播主与嘉宾。

  • 澄一居士

    所以说为什么嘉宾非要拿英国和日本来做例子呢?恰恰是英国和日本在全世界的历史发展当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 社会力量非常强大,而国家的力量“相对可控“,这保证你国家要进行发国债,进行财政征收的时候,必须要信守承诺,保证你的征税的一个正当性和保证国债以及货币的信用,信用度非常高,这样才能够实现你所谓的“财政的现代化“。

  • 澄一居士

    说白了,你说来说去,所谓财政手段的现代化,什么国债还是货币,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决一个根本前提: 就是你的国债和税收有没有人愿意买和承担,和有没有人能力去买和承担的问题。

    1552975vgvw 回复 @澄一居士: 国债不是通过民众直接购买,是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直接购买,除非你钱不存在这些机构,否则你的钱必然让这些机构间接购买国债,没有例外。所以这些机构只要在本国就逃不了购买国债,跟你想不想买没关系。反推当本国国债不好时,那外国机构就会从本国离开,因为我不信任你的国债。

  • tyboot

    开场没有泽野弘之的坂上之云 写错程老板的姓 真是流量密码

  • 天山脚下左公柳

    节目最后嘉宾得话很有意思要细品。另外保路运动确实挺怨。节目完了我想到黄仁宇了。

    tyboot 回复 @天山脚下左公柳: 差点看成黄仁勋

  • 听友38960323

    陈彦良有文化很睿智…

    Jackymond 回复 @听友38960323: 程衍樑

  • Nepuno

    对于一直以来对于历史颇有兴趣的学科从来没有在经济上考虑过历史的形成。 这次文老师提出的这个经济角度看历史确实是令我有意重新思考那些存在的历史。 历史不只是战争,而战争也许重大原因的根源在于经济:哪怕是商鞅也是改变了秦国的废井田、奖军功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人才是那个时代给他们展示的平台。 我们的经济改革成功的不多,王安石、张居正都有此意均未如意。直到近代的1978。 这里从英日清来探讨这个历史的成因与成败的源于确实令我受益匪浅。需要重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需求与管理能力,英的议会制和日的天皇有太多的差异;而三国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工业化不够?还是文老师提及的啤酒、清酒价格的调整直接形成了经济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