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6日,全国碳市场已运行两年零三个月,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碳市场的平稳运行,碳市场扩容的声音也渐起。
11月17日至18日,2023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举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上表示,要积极稳妥地将更多的高碳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增加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为什么要扩容,扩容能带来什么,如何去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丽。周丽长期关注并研究碳市场,基于自己及团队的研究成果,她表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需要考虑其必要性和难点,研究行业纳入的优先序,预计到2030年可分批纳入剩下的6大高排放行业。
我国碳市场具备行业扩围的条件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我国碳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状态,是否需要做一些改革、突破?
周丽: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虽然只覆盖火电行业的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但总量达到大约45亿吨,并且成为全球运行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当前,全国碳市场采取行业基准法,向排放主体免费分配排放配额。现阶段无论是交易主体还是交易品种都比较单一,市场基本平稳但不活跃。碳价从一开始的每吨四五十元,涨到去年的60元,近来已经涨到80元。同时,相比于试点碳市场5%的换手率,全国碳市场换手率比较低,大概也就只有2%。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希望能做出一些改变,来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减碳的政策工具,碳市场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了。
当前国家各种双碳政策文件中,都反复提到要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国际上来看,COP26批准建立全球碳市场的框架规则,这意味着各国在未来全球碳市场机制这个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必将受到全球的关注。
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节能降碳的体制机制创新,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来帮助实现我们的减排目标。
行业扩围应成熟一个,发布一个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那这样的改革应如何入手,有什么方法策略?行业扩围的意义是什么呢?
周丽:要用好碳市场这个政策工具,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就必须适时积极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基本原则是“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同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主要有四方面好处。
首先,有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很多高排放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把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能使行业内部优质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能更好地扩大碳市场的减碳效果。在不考虑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2030年化石电力能效提高的降碳潜力仅1.4亿吨二氧化碳,而工业节能减碳则可能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覆盖更多行业,配额总量可能从目前45亿吨扩大到70亿-80亿吨。
第三,能够有效提高减碳的成本收益,提升市场效率。纳入更大范围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增加碳市场参与企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提高市场流动性,覆盖更多低成本减碳机会。
第四,有助于促进并且引导产业绿色低碳投融资。碳价信号有助于推动现有公共和私人的金融资产直接或间接地投向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满足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提高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动力。
全国碳市场扩容面临三大难点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在全国碳市场扩容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周丽:我们认为可能有三大难点。
第一点是关于公平性和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怎么保证方法在各个行业之间是可比的,或者是公平的?这就要求不能出现一个行业纯是买家,一个行业纯是卖家这种情况。
第二点是关于数据报告质量,还有管理这方面的挑战。在电力市场纳入之后,出现了关于数据质量担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主管部门最担忧的一个点。
第三点是企业对碳价可能有些负面影响的担忧。很多企业将碳市场等同于碳税,会觉得如果被纳进来,是不是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因此,要扩围就必须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关系。国际国内的关系,在成本和效率的关系,质量和难度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去寻求一个平衡。
建立行业优先级的“方法学”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这些关系看起来十分复杂,那该如何处理其先后、主次的顺序?
周丽:考虑前面提到的几个关系,我认为纳入行业的优先序至少应该考虑5个方面。
第一个叫做减排责任,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抓大放小。碳排放占比越高的行业越应相对优先纳入。
第二个是政府管理成本相对越低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这类企业有更强的数据质量意识,或者说更强的主动性和意愿。
第三个是数据质量,我们平常说的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每一点都要均衡考虑,数据质量越好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
第四点是配额分配难度小、基础好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
第五点是国际政策影响。尤其现在大家关注的欧盟CBAM机制,具体如何应对还有待讨论。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应该优先被纳入碳市场当中。
可分5批完成全国碳市场扩容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基于我们对碳市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这个过程中一系列关系的把握,接下来如何指导行业实践?
周丽:除了现有的火电行业,还有7个高排放行业需要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中,民航比较特别,其纳入时间主要需要考量民航局意愿、欧盟CBAM机制以及CORSIA机制的影响。此外,还有6个工业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从2013年开始,我国六大工业行业及其下属的十多项子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报送体系,有了比较好的数据基础。
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在排放体量、企业类型、数据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权重体系综合分析行业纳入的优先顺序。
从目前的分析结果看,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有大概这样一个行业优先序,排名第一是水泥,第二是电解铝,其次分别是炼钢、合成氨、炼油、甲醇、乙烯、电石、铜冶炼、玻璃、造纸和钢加工。
根据电力行业经验,每纳入一批行业至少需要1年-2年的时间,所以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30年,大概可以把这些行业分成5批纳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