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

谏逐客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

00:00
36:19
“熟读语文书,开启人生之门”各位喜玛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李莉。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课文是李斯的《谏逐客书》。先从秦朝说起吧,说起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大家可能会想到“千古一帝”的统一大业,想到万里长城的雄奇豪迈,也有可能想到秦政的残暴,想到孟姜女的悲剧,想到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但是,如果说起秦朝在文化上特别是文学上的成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焚书坑儒,短命的秦王朝仿佛是文化的荒漠,然而不是,因为有李斯。李斯,不仅写下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震古烁今的雄文《谏逐客书》,还留下了《泰山刻石》《琅牙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诸多书法实物;而在20世纪初,人们更是从敦煌流沙坠简当中,发现了失传千年的李斯所著的文字学著作《仓颉篇》,经过复原,现存三千多字。鲁迅先生曾评价道:“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李斯,字通古,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据说,李斯年轻时是上蔡的小官吏,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观老鼠有感,总结出了人一定要往上爬的人生哲理。于是出来闯荡,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出师之后,他决定去当时最强大的秦国谋发展。临走的时候,他曾说过一句话“悲莫甚于穷困”,李斯毫不掩饰他去秦国的目的就是谋求荣华富贵。

李斯到了秦国,先在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当门客,很快就凭借自己过人的见识,被吕不韦另眼相看,推荐到秦王身边做了近臣。当时在位的秦王,正是后来的秦始皇。李斯向秦王提出了“离间策”,也就是用重金去收买、贿赂六国的大臣,愿意合作的,就让他们暗中替秦国效力,而不愿意合作的正直大臣,就干脆派刺客暗杀。凭借这条计策的实施,李斯很快就成为秦国朝堂上的重要成员。因为李斯不是秦人,所以他被任命为“客卿”,相当于“外籍大臣”。然而,当时的秦国政局,实际上是暗流涌动。“本土派”与“客卿派”之间的角力,把李斯也推到了风口浪尖。
秦国当时在文化上一直落后于山东六国,文化凋敝、人才不振,被六国所耻笑。为了扭转这一趋势,秦孝公曾大胆发布《求贤令》,向全天下招募人才,甚至表示,谁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就把国家分给他一半。这才有了魏国的卫鞅西行入秦,开创了“商鞅变法”的大业。此后的历代秦王,无不坚持秦孝公的既定国策,张仪、范雎、尉缭、吕不韦、李斯等诸多六国人才,纷纷在秦国大展宏图。
然而,有利益获得者,就势必有利益受损者。如果说这些六国客卿成为了秦国求贤国策下的“最大赢家”,那么,原先秦国本土的诸多旧世家、老贵族,就势必会产生强烈的怨愤情绪。身居高位的六国客卿,既阻碍了他们当中一些人的上升之途,又难免让他们担忧,这些人带来的东方文化、东方作风,将败坏秦国本有的“民族性”,让秦国失去立国之本。因此,“本土派”与“客卿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长期存在于秦国朝廷上的一颗危险的火药桶。而引爆了这颗火药桶的,就是郑国事件。
据《史记》记载:韩国派了一位间谍到秦国,这个间谍的名字叫做郑国,他是一位水利工程专家。来到秦国,说服秦王修建一条运河,灌溉秦国的农田。韩国的本意,是想用这个办法作为缓兵之计,秦国的人力物力都用在修郑国渠上了,那自然就暂时不会攻打韩国了。但是不久,郑国的间谍身份就暴露了。秦国人当然非常生气。于是,“本土派”和“客卿派”之间的矛盾,就此全面爆发。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国人全都没安好心,都是来挖我大秦墙脚、薅我大秦羊毛的贼人。应该把他们统统赶出去!平心而论,雄才大略的秦王政,不太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么极端的主张。但是,这个事正好发生在郑国间谍事件的节骨眼上,朝野上下,秦人义愤填膺,一旦处理不好,就将不可收拾。所以,在舆论的绑架之下,秦王不得不下达了“逐客令”,要求六国客卿限期离开秦境。而李斯的名字,也在这个黑名单上。在这种关头,李斯显示了常人所不及的胆略、见识和勇气。李斯马上冷静了下来,理性地分析了形势。他意识到,秦王做出的这个决定,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他需要给秦王一个台阶、一个理由,一段让人无法反驳的雄辩,狠狠地堵上守旧势力的嘴。于是,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一开头就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李斯说:我听说有一些官吏讨论要把我们这些来自外国的客卿都赶走,我认为这是错的。“窃以为”,是古人的一种很常见的说法,意思是“我私下里偷偷这么认为”。古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表示谦虚和礼貌。

接下来,李斯话锋一转,就开始引用秦国的历史,证明客卿对秦国曾经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离不开客卿的功劳。他连着讲了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实现富国强兵的故事。第一个就是秦穆公。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曾经得到了五位重要的贤臣,靠着他们的辅佐,建立了一番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几位贤臣都有非常传奇的故事。

由余来自西戎国。西戎国王曾经派遣由余作为外交官来到秦国,秦穆公见到由余,就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非常希望把由余收到自己身边。于是秦穆公使用了一个计策,送给西戎国王十六个美女,于是西戎国王就不理朝政。由余给国王提意见,国王就迫害他,于是由余就逃到了秦国,得到秦穆公的重用。
百里奚的人生非常坎坷,曾经在政治斗争中遭到迫害,最后成为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位人才,就希望用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但是身边的人告诉他:如果您用重金赎回百里奚,那么楚国人就会意识到百里奚是一位难得的人才,那么他们一定不会把百里奚交给咱们。所以,您不妨只用五张羊皮来把百里奚换回来,五张羊皮就是一个奴隶的价格,您把百里奚当作奴隶,他们就意识不到百里奚的可贵了。于是。秦穆公就用五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百里奚在秦国得到重用,成为秦穆公的左膀右臂。这是春秋时期的故事。然后转入战国时期。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这里,李斯提到的第二位秦国历史上的伟大先王,就是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风俗发生了很大改变。“百姓乐用”,就是老百姓都乐于被朝廷使用,也就是乐于为国效力的意思。于是秦国上下实现了大团结,“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在战场上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从此奠定了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第一强国的基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这里说到的,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三位伟大先王,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重用了纵横家张仪。张仪是魏国人,但是秦惠王任用张仪,夺取了三川的土地,向西兼并了巴蜀地带,向北收取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控制了鄢和郢,也就是楚国的两个都城。向东,占据了成皋的险要地带,掠夺了肥沃的土地。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散六国之从”,“散六国之从”,就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盟约。“功施到今”,这个“施”,应该读作yì,而不能读作施舍的“施”。因为这个字是延续、延伸的意思。“施到今”,就是说秦惠王任用张仪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延续到了今天。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最后提到的第四位伟大先王是秦昭襄王。昭襄王是惠文王之子,也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在位长达56年,正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决定性地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可以说,到昭襄王这里,秦国的一统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那伟大的昭襄王,有没有重用客卿呢?有。他任用了范雎,加强了国内的君主集权。在范雎的帮助之下,秦昭王废除了在国内作威作福的贵族——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这都是为了“强公室,杜私门”,也就是增强王室的力量,杜绝世家大族的结党营私。与此同时,秦国才能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吞各国诸侯的土地,终于成就了帝业。“蚕食”,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今天也常用这个词。

不过最后一句话,“使秦成帝业”,在这里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费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称为皇帝,为什么这里却说范雎辅佐秦昭襄王成就了帝业呢?原来,当时天下最强大的是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秦国想让齐国也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于是就出了一个损招,在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与齐国的齐闵王,相约共同称帝,秦王称为西帝,齐王称为东帝,其他各国,都要同时向东西二帝称臣。这就是所谓的“齐秦互帝”事件。虽然两国很快就取消了帝号,但毕竟是发生过。所以,李斯在这里总结说: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帮助之下成就了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给秦王梳理了一遍秦国的革命史。李斯总结说:大王您看,您的这四位祖宗,历史上伟大的秦国先王,都是因为客卿的功劳。由此来看,“客何负于秦哉”,客卿哪里辜负了秦国呢?有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假如当初的四位君主都把客人赶走、不容纳他们;疏远他们、让他们得不到重用,那么恐怕,秦国得不到实际的利益,也得不到强大的名声。
以上就是《谏逐客书》的第一部分。李斯在这一段中,回顾了秦国从弱到强的发展史,并且着重强调:秦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第一强国,离不开客卿的贡献,离不开君主对客卿的任用。

然而,仅仅拿着过去的历史举例子是不够的,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除了要有历史证据之外,还要有现实证据,必须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证明。所以,李斯紧接着就开始陈述现实情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首先,李斯就说,陛下您宫廷里面的这些奇珍异宝、宝马良驹,几乎都不是秦国的土特产,几乎全都是来自外国的进口货。如果您可以接受外国来的宝物,为什么不能接受来自外国的人才呢?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大家都知道,“陛下”这个词是专门称呼君主的,但是“陛下”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个词来称呼君主?原来,“陛”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那些站在台阶下的随从。一个大臣,出于对君主的敬畏,不敢直接称呼君主,而只能称呼君主身边的随从,所以“陛下”是一个敬称。类似的敬称有很多:比如说一般人之间尊称对方“足下”,意思是我不敢指着你和你说话,所以我是指着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来说话。这和“陛下”一词的用法类似。

“致昆山之玉”的“致”,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招致,把什么东西招过来,那在这里就引申为收罗的意思。李斯就说,现在陛下您,收罗了昆山的美玉,得到了随国的夜明珠、以及楚国人卞和留下的和氏璧,这都是无价之宝;您帽子上的冕旒,垂下来的是明月一样的宝珠;佩的是削铁如泥的太阿宝剑,承的是日行千里的纤离之马。您竖起来的,是翠凤羽毛制成的大旗,还有灵鼍的皮所做成的大鼓。“灵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鳄鱼。李斯说了,这些宝贝,没有一个是来自秦国的,但是您却非常喜欢。
这就是本段的第一轮论证,言外之意,您可以接受外国来的宝物,为什么不能接受来自外国的人才呢?在接下来的第二轮论证中,李斯考虑的比较全面,如果秦王抬杠说“我就是这样,只喜欢外国的宝物,不喜欢外国的人才。”那么李斯怎么回怼呢?李斯说:如果你坚持说,我只喜欢外国的奇珍异宝,不喜欢外国的人才,那么就可以表明:你对奇珍异宝的重视,超过了你对国家人民的重视——如果你只喜欢珠宝,却不重视国家人民,那么你怎么能够称霸天下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如果王宫里只能是秦国的宝贝,那么,朝廷里就没有夜光的玉璧,您也没办法摆弄犀牛角和象牙做的器皿,甚至来自郑国和卫国的美女也不能进入您的后宫;駃騠(jué tí)这样的骏马也没办法进入您的马厩。您没办法使用江南的金属,也没办法欣赏巴蜀地带的丹青染料。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如果宫殿里只能有秦国的宝贝,后宫里只能有秦国的女子,那么,您的生活会缺少多少精彩呀!试想一下:宛地珍珠所作的发簪,带着珍珠的耳环,轻如蝉翼的缟衣,锦绣的饰品都不能陈列在您的眼前,而那些千娇百媚的赵国美女也不可能站在您的身边啊!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秦国本土的音乐是非常粗犷的,击瓮叩缶,就是拿着瓶瓶罐罐来敲打;弹筝就是弹着古筝,搏髀就是拍着大腿打节奏。这样大声放歌、图个快活,那就是你们秦国本土音乐了;但是,郑卫之音,靡靡之乐,桑间濮上的歌曲,唐尧虞舜这些圣王留下的伟大的音乐舞蹈史诗,这些东西,其实都属于异国风情。但是,您扪心自问,您更喜欢民族音乐还是更喜欢外国歌曲呢?您自己都不愿意听那种敲敲打打,只喜欢亲近郑卫之音,是为什么呢?因为外国的音乐能让您感到快活,让您得到视听享受。“适观”,就是让观众感到舒适,也就是得到视听享受的意思。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现在,对待人才,您却不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人才,您不去问问具体这个人可不可以信任、不问他的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本地人的,都要被赶走,这么一说,您所重视的就是美色、音乐、珠宝、玉石,但是您所轻视的却是人民。

接着,李斯说出了这段的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这样的方法,您不可能做到横跨四海、控制诸侯!

摆了大量事实后,李斯开始讲道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土地广大,粮食就多;国家规模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那么士兵就都会勇敢。所以,最重要的在于你要创造广大的天地,这样人才才能有广阔的空间来大展宏图。接着,李斯说出了千古名言:泰山不拒绝每一寸土壤,所以才如此高大;黄河大海不嫌弃细小的河流,所以才如此深邃,拣,就是挑挑拣拣,也就是嫌弃;王者不拒绝众多的普通人,所以才能显出自己的恩德。五帝和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有宽广的胸怀,得到人才的辅佐。您现在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背弃人民,让人民成为其他诸侯国崛起的资本;就是排斥人才,让这些人才帮助其他国家成就霸业,这么做,天下的人才,谁也不敢来到秦国效力了!这就好像是把兵器借给仇人,把粮食送给盗贼一样。藉就是借,赍就是送给的意思。

最后论述:逐客的危害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不出自秦国的东西,值得宝贵的有很多很多;不来自秦国的士人,愿意效忠秦国的也有很多。如果把所有客卿都赶走,那就是在把资本给敌国,也就是损害自己的人民,把利益拱手送给仇人。“雠”,就是仇人的意思。国内的人才越来越少,就会非常空虚;在外面,有四处征伐,给自己增加仇人;里面越来越虚,外面敌人越来越多,国家一定会陷入危难之中!

秦王嬴政看了李斯的这篇文章,果然非常赞同,于是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除了“逐客令”,并且重用李斯。最终,秦王统一天下,李斯也位极人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但是,李斯的结局却非常悲惨。秦始皇驾崩之后,奸臣赵高找到李斯,两个人合谋假传圣旨,害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于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李斯虽然做了坏事,但是他的良心没有完全泯灭。秦二世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于是李斯直言进谏,批评秦二世,也批评了大奸臣赵高。赵高在秦二世面前诬陷李斯要造反,秦二世下令,腰斩李斯,灭了三族。
李斯在刑场上将要被杀死的时候,看到和他一起受刑的儿子,泣不成声,留下了他最后一句名言:“我想和你一起牵着咱家的大黄狗,一起去咱们老家上蔡的东门,去抓野兔子,现在是没有机会了!”
李斯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自以为掌控了自己命运,却最后还是被命运所玩弄的人的心声。这就是李斯的一生:他有足够的才华,因此不能甘心居于贫贱;他有超人的智慧,但却被不断向上爬的欲望蒙蔽了双眼;他在善恶之间左右摇摆,没有坚定地选择正义,最终死于奸臣的陷害。虽然李斯这个人不够完美,甚至有些小人嘴脸,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看,我们无法不承认他在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开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他废封建、开郡县的倡议,还是他为秦始皇所议定的皇帝称号,还是他陪伴秦始皇巡游全国,至今仍存在的诸多秦始皇刻石,还有他的这篇荡气回肠的《谏逐客书》,都足以让他在中国文化史上,被我们所铭记。

常见考点:名句默写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良好效果。

5.《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6. 《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素桔C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