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母上学”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缢:没人愿意被脐带拴一辈子

“带母上学”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缢:没人愿意被脐带拴一辈子

00:00
10:39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女儿是在宿舍里出意外的,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上海海事大学内曾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命案——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楼的卫生间里,仅仅以两条毛巾自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自然心痛万分,她歇斯底里的想要追究校方的责任。

可是从杨元元的遗书来看,她之所以选择离开恐怕反而与母亲有关,据说她曾经因为“带母上学”的事情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同学多方面的压力。

那么,所谓的“带母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杨元元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望瑞玲又给她带来过怎样的压力与痛苦呢?

寒门贵子,身负不堪承受之重

杨元元聪明好学、努力上进,从小到大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

作为老师和家长们交口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心中的烦恼却远比一般的孩子更重一些,而这份沉重的心事,主要是来自于她的从小的家庭环境。

杨元元出生于1979年,老家在宜昌市周边的一处偏远村子。

父亲虽然在外面打工赚钱,可是杨元元上有待业家中的母亲,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弟弟,一大家子人光靠这点收入哪够生活?

因此,家里每天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玩具这些同龄小孩随手可得的东西,杨元元更是想都不敢想。

要光是物质上的拮据一点也还罢了,只要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总还有一点盼头。

可惜的是,厄运又盯上了这个凄苦的家庭,用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杨元元父亲的生命。

为了养活两个孩子,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还来不及悲伤,就不得不进厂子里做起了辛苦的流水线工人。

在这方面望瑞玲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双手与血汗撑起了这个破败的家庭,不但把两个孩子都养大成人,而且还先后把他们送入了大学的校园。

可是,或许是由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瘠,所以望瑞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直十分漠视。

尤其是对于大女儿杨元元,更是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受到母亲给予的沉重压力。

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成绩的严苛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生活过程中的压抑和控制。

在学习上,望瑞玲要求杨元元无论到了什么学习阶段,成绩都必须要是最顶尖的。倘若杨元元一次两次没考好,望瑞玲就要对着她声泪俱下的控诉。

诸如“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考成这个样子对得起我每天起早贪黑吗”一类的话,杨元元从小不知道听了几千几万遍。

至于母亲在生活中带给女儿的压抑和掌控,则是在杨元元开始读大学之后才体现出来的。

而且,比起学习上的辛苦来说,反倒是这一点更让杨元元感到心力交瘁。

那么,在杨元元考上大学之后,望瑞玲到底是如何对她的呢?

“带母上学”沦为校园闹剧

1998年,杨元元只身离开家乡,来到武汉求学。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才读了两年多,自己的妈妈就一并跟来了。

原来当时望瑞玲已经下岗,她的儿子也已经去了其他城市读书。无所依靠的望瑞玲,思来想去之后,还是决定要来给女儿“添一点麻烦”。

杨元元那时候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虽然平时也做些兼职补贴生活,可也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母亲在武汉寻觅住处。

而望瑞玲也不客气,她在来到武汉当天,就大摇大摆的拿着自己整理好的随身家当搬进了女儿的宿舍。

在她看来,自己只要跟女儿挤一挤就可以了,没必要花冤枉钱另找房子。可是,她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会给女儿和同学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困扰。

可是望瑞玲不光没有另做打算的意思,反而把大家的宿舍当成了自己家一样,经常在一些日常小事中频频指手画脚,触碰着同学们的隐私边界。

时间久了,室友们心里都有怨气,大家不好明着对望瑞玲发作,便渐渐跟杨元元产生了不少摩擦。

事情越闹越大,影响很坏,甚至传到了武汉大学校方的耳朵里。

本着为同学解决困难的原则,校方特意整理出来了一间单独的小宿舍,让杨元元带着母亲住了进去,这才终于让这场闹剧暂时止息了下来。

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望瑞玲已经打定了主意后半辈子要依赖着女儿活下去。

哪怕等到杨元元毕业之后,也无法切割开母女俩之间那根坚固而隐形的“脐带”。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只会随着时间积累越来越深。

等到杨元元毕业之后,由于家里没什么人脉,所以很难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立足。好在她还是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通过了考试,接连考上了两个小县城的公务员职务。

这原本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可是没想到却招来了望瑞玲的激烈反对。

其实,望瑞玲倒也不是怕女儿屈才,主要是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才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如果就这么让她去了小地方,那自己多年的付出不是白费了吗?

于是,望瑞玲每天都给女儿“洗脑”,要她一定留在武汉,甚至还说出了“在武汉扫马路也不要离开”这种荒诞可笑的话。

杨元元虽然自知留在武汉将来难有出头之日,但从小被母亲控制惯了的她根本不敢反抗。

于是,她丢掉了原本已经握在手里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听从望瑞玲的安排留在了武汉,并且找了一份收入微薄而且几乎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不过,毕竟从小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杨元元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她打算一边工作,一边还清助学贷款,然后再攒一些钱,读研继续深造。

后来的事情,的确像杨元元设想的这样发展下去了,不过她唯独漏算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母亲还没有“放过”她,杨元元也将因此被逼上绝路。

那么,望瑞玲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女儿陷入绝望? 面对步步紧逼的母亲,杨元元又将如何应对呢?

奋力“剪断脐带”,悲剧却已无可挽回

杨元元带着母亲在武汉摸爬滚打,她当过辅导机构的老师,也卖过保险,有时候同时做好几份兼职,只为了多赚一点钱,工作之余甚至还要看书备考。

真称得上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

过了好几年这样辛苦的日子之后,杨元元终于如愿还清了读大学时欠下的贷款,而且还攒下了一点积蓄。

此时更好的消息传来,杨元元已经通过研究生考试,被上海海事大学这一名校录取。

杨元元心里十分激动,虽然当时她已经快三十岁了,走了好几年的弯路,但总算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走回了正轨。

她安慰自己,只要顺利读完研究生,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人生就还有希望。

可惜的是,即便杨元元已经哭着哀求母亲,不要再跟着自己入学,但望瑞玲依然固执的打算继续趴在她的身上“吸血”。

万般无奈之下,杨元元只得提起笔来,用无比痛苦和纠结的笔触,向上海海事大学写了一封申请书,希望校方能够允许她“带母上学”。

可是,望瑞玲有完全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学校并没有责任来满足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有些荒唐的要求。

不过学校也考虑到了杨元元的困难,于是帮她和母亲在附近找了一所便宜的出租房。望瑞玲满心欢喜的住了进去,杨元元的悲剧却正要被推至顶峰。

所谓“坏事传千里”,开学还没几天,杨元元“带母上学”的故事就在学校里传开了,同学们有些在背地里嘲笑,有些则是当面排挤。

总之让本就自卑、敏感的杨元元感到了难以回避的痛苦。

在这多重压力之下,她彷徨、悲哀,却又对滑入“泥潭”的生活感到无计可施。

她不明白,自己原本成绩优秀、考入了名校,毕业后又曾经两次考上公务员,几乎做到了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切。

她本该像其他同学一样,有着稳定的生活、光明的前途。但是现在,却到了三十岁还一无所有,甚至还要时时处处受到别人的冷眼。

其实,杨元元也不是真的想不明白这一切,她的心里大概在多年前就有了答案——自己的悲剧不是来自旁人,而是来自这位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

有一根无形的“脐带”连接在自己和母亲之间,花了三十年的时间都没有真正断开。

杨元元知道,如果自己要强行切开这根“脐带”,去拥抱独立人生,那么母亲就又要用曾经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来给自己施压。看来,想要真的摆脱母亲,得到自由,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在种种压力之下,杨元元孤身来到研究生宿舍的洗手间内,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自缢,结束了这痛苦的一生。

结语

在杨元元去世后的许多年里,关于她死因的争论从未停息。

她的母亲和弟弟都认为学校方面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学校进行高额赔偿和道歉,可是学校方面却认为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并且拒绝道歉。

此外,社会上也有不少声音觉得是望瑞玲多年来对女儿的依赖和过度的控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那么,站在杨元元的角度思考之后,你认为到底是谁逼死了她呢?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