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旗渠精神!河南农民30年收集上万件老物件

传承红旗渠精神!河南农民30年收集上万件老物件

00:00
03:33

“当年我就在青年洞往南的干渠上干活!”79岁的刘中书老人看到红旗渠地图时,满脸感慨地告诉王文林。

王文林接触了众多曾参与红旗渠修建的前辈,当这些长满白发的老人再次目睹当年工程的物件时,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11月14日,郑州报业集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抵达第三站安阳,在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见到了花费30年收集1万多件与红旗渠有关文物的王文林。庙荒村位于太行山脉脚下,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凭借“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村子中红旗渠建设民间收藏馆,陈列着铁锤、锄头、安全帽、图纸等曾经修建红旗渠使用过的工具。“以前我们就是用这个抬石头,四个人一组,山上很陡,磨得肩膀全是茧子”,刘中书老人指着玻璃橱柜里的木炮说。

刘中书和王文林交谈 刘中书 王文林

1960年,年仅16岁的刘中书就参加修建红旗渠,连续三年,直到1964年的春天,附近的学校缺少教师,他才去了学校工作。刘中书看到医疗箱时,感慨万千,“当时医生就扛着这个包,看谁擦伤了,就用药擦一擦。”

这些文物大多是王文林走遍林州市大街小巷收集来的。王文林从小就听爷爷讲述修建红旗渠的故事,深入接触资料后,才明白当时人们修建红旗渠的不易,他长大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文物,以宣传红旗渠精神。

这么多年来,王文林痴迷收集与红旗渠有关的老物件耗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曾被妻子埋怨,他说自己是硬着头皮挺过来的。来自北京、郑州的人想买他收购来的物件,被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是林州人民留下来的物品,多贵也不愿意出售。

王文林没有统计过自己究竟花费了多少钱,他记得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家里过年用的钱拿去收购老物件,而他只好去找妻子娘家人借钱来给孩子们过年。他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小时候没让他们吃好喝好,现在孩子长大了,妻子和孩子也理解支持我了。”

收集文物也让王文林深入了解了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王文林听说有谁家中保留了红旗渠的物件,他往往需要多次去拜访,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并非所有交易都能顺利达成,尤其是对于那些深深烙印着修建红旗渠回忆的老人们,他们对这些物品的情感深厚,不愿轻易割舍。

一些文物随着时间逐渐丢失破坏也让王文林感到遗憾。在展馆的墙上挂着多张泛黄的手绘公社水利工程规划示意图。“当时是按照示意图的路线修建红旗渠,只差两个公社的示意图没有收集到,那时条件不好,下雨天把库房淋湿了,图纸也找不到了。”王文林说。

如今,王文林仍走在寻找红旗渠文物的路上,在他看来,每一个展品都是红旗渠精神的载体,诉说着人们改造自然的恒心和毅力。“每一个修过红旗渠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曾经的印记,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们都能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