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董家村村民眼中,“村里街道变宽了,房屋整齐了,泥泞路没有了,纯净水到家了,休闲娱乐有场地了!”这两年,新规划、新村貌、新产业,让董家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变了样。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深化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三大顷乡董家村对接协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示范创建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农民增收的“最美森林乡村”,撬动乡村振兴新动力。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通过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平谷区支援合作办与商都县挂职团队发掘平谷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结合商都县地域气候特点,共同谋划了蛋鸡散养项目,依托北京市平谷区帮扶散养蛋鸡2825只,以庭院经济作为有力补充,推进村民增收新途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董家村北靠大石架石林地质公园、西邻后旗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村西建设有阿尔泰七台旅游景区,村北1600亩森林资源是个天然氧吧,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在良好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董家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农民增收的另一组成部分。
董家村着眼于长远发展,进一步发挥村庄资源优势,在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前提下,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布局。一是改造民宿区,围绕乡村旅游,着手对村内居民住房进行民宿改造,同时单独新建3处精品民宿,民宿建成后,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按照3∶3∶4的比例分红。二是建设畜牧养殖区,按照“人居与家畜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分离”的发展思路,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00万元,实施人畜分离养殖科技园项目,将农户庭院饲养的肉羊集中到园区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又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消除了畜牧传染病,实现了生态与养殖协调发展。三是打造乡村旅游区,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建设农俗文化产业园、建设研学基地,着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努力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董家村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村内民宿、研学基地及民俗文化产业园,努力打造地质研学、农耕文化、驿站文化、环保生态建设的特色旅游驿站,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同步完善河道改造、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董家村乡村旅游景点由第三方运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2万元,并带动村内52人就业,户均增收1.5万元,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带动村内手工奶制品、土鸡、土鸡蛋等农畜产品的创收,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董家村不断夯实农村治理基础,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制定了平安村庄、环境保护、村风民俗、红白理事等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进行民主决策,增强工作透明度,消除群众疑虑,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把村级事务权利交给群众,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全面实施“三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乡风民风。
优化“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定期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民生服务更暖心。积极推进“积分制管理”工作,以行动“赚”积分、积分“兑”物品的物质激励方式引导村民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大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最美森林乡村”
2019年董家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和自治区级文明村镇;2022年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发改委评为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董家村坚持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在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门前“四包”责任制,引导村民自觉清理户内卫生,强化考核管理,确保乡村人居环境取得实效,打造“最美森林乡村”。加强乡村设施建设,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及煤改电、道路畅通工程,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董家村将积极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明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好乡村旅游这把‘金钥匙’,打开群众致富的‘幸福门’,撬动乡村振兴新动力。”董家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