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10:追求物质生活并不能提升幸福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210:追求物质生活并不能提升幸福感的原因

00:00
09:52

更新说明: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固定开场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继续收听《社会心理学》



趣味导入


事实证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让许多人满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人,其幸福感可能越低。对于追求外在目标如财富、美貌、声誉的那些人,他们更容易焦虑、抑郁和患心理疾病。卡塞总结说,那些追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作贡献等内在目标的人,会体验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研究认为,内在价值观能够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幸福感,并有助于人们抵制物质主义的价值观,那些关注亲密关系、并做有意义的工作和关爱他人的人,能够获得一种内在奖励。而那些更多关注外部物质或自身地位及形象的人,往往很难理解这一点。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


为什么物质主义未能让我们满意


大家请思考一下,在上个月中,哪一件事情是你所体验到的最满意的?研究者向大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接下来,他们要求这些学生评价令人满意的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10种不同的需求。学生们认为自尊、亲近感以及自主感是伴随满意的事件而体验到的最强烈的几种情感需求,而排在所有可以预测满意度的因素项目中最底层的是金钱和奢侈品。


索尔伯格等人称,那些认为自己拥有极大财富的人往往体验到更少的积极情绪,这类物质主义者常常会觉得他们的渴望、野心和拥有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享受到的亲密而满意的人际关系更少,富人体验到的生活中的简单快乐往往也更少,比如和朋友一起喝茶、品尝一块巧克力、完成一项计划、在徒步旅行中发现一处美景等等,这些乐趣在财富的奢华面前可能算不得什么。


卡塞报告说,关注外部目标和物质目标的人,往往对保护地球和环境的关注也较少。物质主义价值观越强,对自然的关心越弱。当一个人全力追逐金钱、形象和地位时,就不太可能参与像骑自行车、废物回收利用等这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活动。


那么,昨天的奢侈品是如何迅速地变成今天的必需品的?其中,有两条原则驱动了这种消费心理。


人类的适应能力


适应水平现象是指我们通过由先前经验定义的中性水平来判断我们现在的经验,如声音、温度和收入。我们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中性水平,在那个点上,声音可以不大不小,温度不冷不热,事情不悲不喜。我们会注意到偏离这一水平的变化并作出反应。


因此,当我们的成就超越过去的水平时,我们会感到成功和满足。当我们的社声望、收入或者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时,我们会感到高兴。但是当我们适应了这一水平后,过去感觉很好的东西就会变得一般,过去感觉一般的现在变得很差。


这样会产生一个社会天堂吗?唐纳德•坎贝尔回答说:“不会的。”如果明天早晨醒来你发现你在自己的理想国——可能是一个没有钞票、没有疾病的世界,只有一个人毫无保留地爱你——那么,你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感到非常快乐。但是不久,你就会重新调整你的适应水平,时而感到满足,时而感到郁闷,时而感到很平常。


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对某些事情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之前提到,人们总是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人们在预测他们未来的情感强度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困难。当达到我们渴望的目标财富时,我们所体验到的狂喜的消散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我们有时会产生“错误的渴望”。当大一新生在搬进大学宿舍之前,他们更多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外在物质条件上。“能住在一个漂亮而出入方便的寝室我将感到最开心”,很多学生都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错了。


当一年之后对其进行调查时,伊丽莎白•邓恩及其同事发现,反而是社会性因素,如团体归属感等能更好地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同样,博文等人经过调查和实验也发现,与社交有关的积极体验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显然,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物质。


我们的社会比较倾向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会比较为中心的,正如那个有关两个徒步旅行者遭遇狗熊的笑话所说。一个徒步旅行者从他的背包中拿岀一双运动鞋,另一个问:“为什么要穿上运动鞋?你不可能比一只熊跑得还快! ”“我不需要比那只熊跑得快,”第一个人回答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够了。”


快乐同样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比较,特别是与属于同一群体的人进行比较。我们感觉到好或者不好,主要依赖于我们和谁相比较。只有当别人思维敏捷和灵活时,我们才是思维迟钝的或者笨拙的人。


当一个职业选手以年薪1500万美元签约时,那么年薪800万美元的队友可能会感觉不爽。“我们的贫穷逐渐变成现实了,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少了,而是我们的邻居拥有的更多。”坎贝尔在《弟兄蜻蜓》中回忆道。


日渐盛行的奢靡之风可以归因于人们具有向上比较的倾向。我们在攀登成功和财富的阶梯时,通常将自己与水平相当或者之上的同辈相比较,而不与比我们差的人相比。当人们与同一个社区中少数几个非常富有的邻居比较时,这种向上比较的趋势会让他们产生不平衡感。


在全世界的经济发达和新兴经济地区,近年来的贫富差距都有所加大。在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前10%的富人平均收入是前10%的穷人的9倍。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中,不仅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更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更高。总之,贫富差距悬殊会使人们感觉到更强烈的不公平感,造成人与人之间更缺乏信任,贫富差距大与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较低存在正相关关系。


尽管人们通常会认可当地的经济政策,但一项全美调查显示,美国人一边倒地更喜欢瑞典的收入分配方式。此外,人们更赞成20%的富人占有总收入的30%~40%,而不是实际上的84%。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两派间分歧很小,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群体和高于10万美元的群体也基本一致。


在我国,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富裕生活不能让人们更幸福。米歇尔•哈格蒂说,收入差距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身边都是富人。媒体宣扬的富裕生活方式也突显了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欲望。


适应水平和社会比较现象能让我们停下来并冷静一会,它们意味着通过物质上的成功来追求幸福的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财富,才能体会到新的幸福。然而,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以使我们感到快乐。如果我们有选择的适度消费,也许最初我们会感到些许痛苦, 但是这种痛苦会很快消失。


一位诗人写道:“眼泪可能会在夜晚停留,但是快乐会伴随黎明一起到来。”实际上,由于我们具有适应能力和调整社会比较的能力,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我们情绪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消散的要快得多,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幸福感会随之到来。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今天主要讲到了为什么财富的增加却不能有效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有两个因素。其一是适应水平,其二是社会比较现象。适应能力催使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物质水平的过程中,滋生出越来越多的不满足感,因此心理的焦虑和抑郁感也会常伴左右。


当我们不把主要经历聚焦在外在而是内在的价值时,我们能收获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就更持久。社会比较现象使得人们不停地与周边更具财富实力的人对比,从而造成心理的失衡。同时,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的幸福感会持续降低,追求外在事物的欲望也在蔓延,这无疑也加大了人们的负面心理情绪。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