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授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称号。至今,八步沙林场已先后荣获60余项荣誉称号。
茫茫腾格里,三代治沙情。是怎样的决心,让“六老汉”扛起治沙的铁锨?是怎样的坚守,让他们的子孙立下“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誓言?是怎样的奋斗,让不毛之地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
六位农民
向茫茫沙漠发起挑战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40年前,古浪县饱受腾格里沙漠侵袭,最大风沙口八步沙更是不毛之地。
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位农民,自发组建集体林场——八步沙林场,联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向茫茫沙漠发起挑战。
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供图:八步沙林场
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作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腾格里沙漠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在八步沙,腾格里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给周边10多个村庄、超过13.3平方公里良田和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
“六老汉”不愿辛勤种下的庄稼屡屡被风沙侵袭,承包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治沙造林初期,仅有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六老汉”全家动员,6个家庭40多人全部上阵,还雇了不少邻居去帮工。
为了省时间,他们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没有房子,就在沙地挖壕沟,用柴草搭地窝铺;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充饥。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
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栽植的树苗次年春季一场大风就刮走六七成,但他们坚信“只要有活的树,就说明沙能治”。
经过反复摸索,最终探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技术,总结出“稻草沙障+沙生苗木”“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等治沙模式,第二年苗木成活率达76%、保存率达70%。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他们先后治理沙漠7.5万亩,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近1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蚀,治沙效果初步体现。
三代接续
誓把黄沙变绿洲
八步沙治沙第二代。供图:八步沙林场
青丝变华发。“六老汉”的儿孙接过铁锨,治沙事业翻开新篇章。
2000年起,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带领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王志鹏等第二代治沙人走进八步沙,并立下誓言:治沙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歇,一定要把父辈肩上治沙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
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在该区域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治沙效果跨越式提升。
2009年,林场引进市场机制,成立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完成治沙造林4.6万亩,并承包15.7万亩封禁保护区管护任务。
2016年起,在完成三大风沙口治理后,以年仅21岁的郭玺和大学生陈树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来到林场。
八步沙治沙第三代、郭万刚侄子郭玺。供图:八步沙林场
在第二代治沙人带领下,引进工程机械治沙技术,大规模压沙治沙。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规模化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采取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在县城北部沙区风沙前沿和重点风沙口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0.2万亩、退化林改造10万亩,实现由沙漠到绿洲的转变。
目前,八步沙林场打破原有家庭联户式承包经营模式,成立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并利用八步沙自然地理条件,建成林下养鸡场,“八步沙溜达鸡”现存栏量3万只,每年出栏5000只,年收入可达50万余元,实现治沙人致富的目标。
四十多年
沙漠建起绿色产业带
40多年来,三代人与风沙顽强抗争,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及花卉、观赏苗木1000多万株,在腾格里沙漠建起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
如今,八步沙林场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与此同时,打造“两山”实践创新示范生态旅游区,集中展示生态治理成果,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