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城市格局将再次迎来巨变。
烟台、常州在加速奔向万亿,中国“万亿之城”的数量即将从24座变为26座;潍坊、榆林等城市近年也在以“黑马”姿态奔跑;在三四线,泰州、襄阳则是在一门心思琢磨如何通过网红效应增加曝光度。
就城市能级而言,万亿城市依旧是“领跑者”。
11月7日,在“勇立潮头·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杭商大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今年杭州“三喜临门”,拥有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杭州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座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二是杭州城区人口总数首次突破千万,城市能级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今年杭州全市GDP有望迈上2万亿台阶,资源要素虹吸效应会更强。
杭州的最新动向,意味着新的“两万亿之城”,也呼之欲出。
杭州率先吹响冲锋号角
对“顶级城市”来说,人口过千万、GDP过万亿早已是标配。GDP万亿之后,两万亿正在成为新的追逐点。
2022年,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苏州之后全国第七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的城市。
参照2022年的经济数据,成都之后,杭州、武汉都具备冲刺两万亿的实力。
谁会是第八座“两万亿之城”?杭州率先吹响号角。
沉寂一年之后,杭州政府主官率先向外界透露冲刺两万亿的最新动向。
一般来讲,当一座城市主官主动向外界透露全年的经济数据,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大概率会实现这一目标,潜台词里颇具“胸有成竹”的意味。
杭州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去年的“高基数”。
2022年,杭州经济总量达到18753亿元,距离2万亿的门槛只差1200多亿元。按照这一基数测算,要想顺利达到2万亿门槛,2023年杭州GDP的增速需要达到7%左右。
从前三季度的经济指标来看,杭州前三季度GDP为144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距离2万亿的门槛还有5000多亿的缺口。
这也意味着杭州全年要冲上2万亿,杭州四季度GDP就必须超过5562亿元。
一个季度就要实现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对杭州来说依然有着不小的挑战。
不过,纵观以往杭州全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第四季度往往是全年的重头戏,在全年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在30%左右。
拿疫情前的2019年来说,杭州第四季度经济总量在全年GDP比重为31.6%。2018年最后一季度在全年GDP占比28.4%。
以2万亿为基数,杭州目前5562亿元的缺口占比为27.8%,符合杭州最后一季度正常的经济运行水准。另外,去年四季度,杭州的GDP就达到了5685亿元。
当然,以服务业见长的杭州在疫情期间遭受较大的冲击,基本盘能否完全恢复,依然有待观察。
不过,从公开的报道来看,杭州对于今年GDP站上两万亿元的冲锋号角早已吹响。
这主要体现在杭州市辖的多个城区部署四季度工作,均将“为全市GDP冲刺2万亿贡献力量”作为主要目标。
10月24日,杭州市拱墅区召开全区攻坚杭州“2万亿”目标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会上强调“为实干奋进的2023年画上圆满句号,为明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杭州冲刺‘2万亿’作出拱墅应有贡献。”
无独有偶,在稍早前的10月20日,杭州上城区也提出“为全市‘冲刺2万亿’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相比杭州早早喊出冲刺2万亿目标,另一个冲刺选手武汉多少显得有点低调。
实际上,若不是因为客观因素,武汉实现2万亿目标要早于杭州。
2020年之前武汉的经济总量均领先杭州,2022年,武汉GDP为18866.43亿元。今年年初,武汉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以上,以此计算,全年的GDP将超过2万亿元。
前三季度,武汉GDP为14163.9亿元,同比增长5.5%。总量上,前三季度武汉要低于杭州,实现全年目标,武汉同样需要在最后一个季度全力冲刺。
在总量和增速稍微落后的情况下,武汉能否和杭州携手晋级“2万亿之城”,压力不可谓不大。
两座城市的经济构成各有优势
亚运会上数字火炬手惊艳世界,杭州又火了一把。
去年年初,杭州党代会提出“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一时间,杭州将取代广州、一线城市格局变成“北上深杭”等言论四起。
不过,火热的势头能否延续到经济领域,对于杭州来说,冲刺2万亿是关键KPI。
作为一座以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见长的城市,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些都是杭州向上突围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杭州今年达成“2万亿”目标几乎没有悬念,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跑赢全国,但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复苏。
实际上,前三季度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4119亿元,增速上仅增长1.1%。而另一方面,杭州服务业增加值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万亿元,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但这也并不是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在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2.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是增长了74.8%。
不难看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同样也是围绕着数字经济,这反映出杭州积攒20多年的经验正在向制造业领域延伸。
此外,在杭州的经济构成中,民营经济是绝对的主力。
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杭州民营商贸企业商品销售总额8886.07亿元,同比增长11.2%,民营商贸销售总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73.3%,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此前,对于“2万亿之城”的比拼,武汉是与成都一直处于你追我赶态势,但由于客观原因,武汉的经济基本盘在过去三年受到一定冲击。
在杭州官宣即将撞线2万亿的同时,武汉拿什么冲刺也非常值得关注。
跟杭州一样,武汉也是服务业“跑”得最快。前三季度,武汉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文艺创作与表演、休闲观光活动、体育、电影放映行业营业收入更是分别增长77.4%、66.9%、55.3%、48.2%。
其实,这两座城市的经济构成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中占据着不一样的分量。
拿武汉来说,国有经济是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已经成为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武汉常住人口1244万,有603万从业人员。其中,在国有经济单位包括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的人数高达88.44万人。
这意味着武汉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比近15%。
东风汽车集团、中国信科集团、长江三峡集团,再加上双总部运行的宝武钢铁集团,总部在武汉的超级央企已经达到三个半。
此前,武钢、武重、武船等一批“武字头”国字号工业企业,构成了武汉早期的总部经济大盘。东风集团总部迁至武汉后,汽车产业一举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
除了这些,武汉市属国企的规模也是很庞大。2022年度武汉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显示,2022年,全市纳入国有资产报告统计的单位3887户,资产总额43919.91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城市能级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催生质变,这一规律在城市能级跃升上同样适用。
如果说冲刺万亿是集结冲锋,那么从1万亿到两万亿则更像是爬坡迈坎,对一座城市的内涵来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也正如某位市长所说,“跻身2万亿之城后,资源要素虹吸效应会更强,科技、产业、人才的集聚会更快,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会更强劲。”
例如,在城市功能和品质方面,城市能级的提升,意味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品质的提高。城市能级的跃升会带动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同时也会不断倒逼城市加快创新和改革,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提升城市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韧性和活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而对于其他志在冲刺2万亿GDP的城市来说,杭州和武汉的经验也表明,顶级城市的竞争不但日趋激烈,后来者在时间上也需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尤其是在告别高速增长阶段,“2万亿城市”的比拼更加凸显经济发展的质量。
也应该看到,对于杭州和武汉来说,这两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例如,亚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给杭州带来全方位的提升,如何利用好亚运遗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杭州都市圈的获批将进一步实现省会城市与周边地区更大范围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释放城市发展潜力。
同样,对于武汉而言,70%的规上工业企业都是重工业也意味着在新经济方面还有巨大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武汉的潜力巨大。
当然,仍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不以GDP论英雄的今天,一座城市冲刺2万亿GDP还有意义吗?
实际上,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除了带动城市能级的提升,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增长而言,“顶级城市”经济体量每增加一万亿,就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8%。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冲刺2万亿,还是3万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