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学思维与精神的奇妙碰撞,平谷四校学子与科学家面对面

感受科学思维与精神的奇妙碰撞,平谷四校学子与科学家面对面

00:00
08:19

对话月球及火星探测器设计师,探索“嫦娥”奔月背后的秘密;从常见的蘑菇说起,解锁并游历大自然隐藏的“真菌王国”;了解火箭制造原理,重温人类从地球出发探索太空的历程;审视自己的身体特征,学习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11月13日、14日,北京市平谷区的四所学校无比欢腾,这里的孩子们迎来了别开生面的科学课,他们和科学家们面对面,畅游科学海洋。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活动现场。两日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走进平谷五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主任张兴华走进平谷一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齐莎走进平谷三小,青岛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徐开胜走进平谷五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走上中小学的讲台,讲述科普知识,分享科研经历,点燃孩子们对于科学的梦想火花。

传授科学知识:挖掘现象背后的秘密

“好大一朵!”“好神奇!我也想看看……”11月14日下午,平谷三小的阶梯教室里,孩子们将两大朵红褐色木质菌盖的真菌拿在手里反复观摩、相互传看。这是齐莎带来的两朵灵芝,作为此次科普课程《漫步真菌王国》的“教具”。

“不只是‘红伞伞、白杆杆’,很多蘑菇都可能让人‘躺板板’。怎么辨别毒蘑菇?”齐莎在课件中展示了云南、西藏等各个地区分布的毒蘑菇图谱,并详细讲解了避开毒蘑菇的两条“金标准”。

课堂上,齐莎从常见的蘑菇说起,讲到真菌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毒蘑菇的辨别和利用,以及蘑菇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方方面面。不少孩子认真做笔记,跟着齐莎的讲解,在本上画下了蘑菇的结构图,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知识要点。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认识真菌,齐莎讲道,食用菌种质资源已被提升到“作物、畜牧、水产”等传统种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食用的有1700多种,被工厂化栽培的有100多种。“蘑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非常高,蛋白质远高于蔬菜和粮食,维生素也非常多,且没有胆固醇和淀粉,糖和脂肪含量也非常低。”

同一时段的平谷五小课堂上,一堂主题为《青少年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科普课正在开展。徐开胜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方面:看看鞋底,两侧的磨损程度一样吗?跑步的时候是前脚掌先着地,还是后脚跟先着地?运动过程中,是习惯胸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

在观察的基础上,徐开胜为同学们介绍了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运动过程中的呼吸方法、运动过程中“水”的补充、运动后的拉伸等,并示范讲解了错误观点和错误动作。“体育的价值,不只是摘金夺银,更高层次是每个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且将体育精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徐开胜强调。

启发科学思维:保持好奇、勇于创新

最早进入太空的小动物、最早的航天员、最早的女性航天员……平谷一小课堂上,张兴华带着同学们重温那段令人振奋的人类探索史。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几乎每位同学都高高举起手,问出自己对于神秘太空的好奇。“什么时候普通人才能登上太空呢?现在火箭能不能登上火星呢?我们登上月球后,在那里建的基地主要用来做些什么?……”现场气氛热烈,前十位参与互动的同学,每人都凭借自己对科学的向往得到了一个惊喜小礼物。

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决定挑战一个人类的首次,就是到月球的背面去。”嫦娥四号是人类第一个着陆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平谷五中课堂上,贾阳讲述了这一创新性举动的全过程。

“这个方案有一个难处,就是当我们的月球车到了月球背面之后,和地面就无法取得联系了,怎么办呢?我们就在离月球更远的地方放了一颗中继星,用于中转信号,保证月球车和地面能够取得联系。”贾阳说道。

齐莎则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以后你们出去玩可以留心一下,看看是不是虫子上、树木上或者石头上长着真菌;我们常吃的香菇、猴头菇也有药用价值,很多同学都知道猴头菇对于养胃、治疗胃病特别有好处。”

“这堂课从孩子平时的实际生活引入,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相关话题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平谷三小德育主任于海滨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启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和思考,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传递科学精神:科学不设边界

在贾阳的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不设边界。他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向同学们抛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问题,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在给气球充气的时候,有两种选择,氢气和氦气,要选择哪种?”“沙漠里非常干旱,见到动物的机会是很少的。猜猜我们见到的第一种动物是什么?”“在常用的汉字里,笔画是一画的汉字有几个?”“用数字1、2、3,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再加上一个数学符号,能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这些小问题中饱含深意。“人类凭借着无穷的想象力,从一笔一划开始创造了文字、文化和文明。从1、2、3开始,凭借着无穷的创造力,构造了一个无比精致的数学大厦。无论是在座每位同学的美好未来,亦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都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实现。”贾阳说道。

除了传递知识外,贾阳还让科技有了温度,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月球车设计完后要做很多试验,以确保上天不出问题。贾阳向同学们介绍了位于沙漠中的试验场,以及整个团队在那里的新家。“我们特意留了两块大石头,一块放在了我们的工作区,上面写的是“外场”。另一块更大的石头放在了生活区,上面写了两个字:望舒。望舒的意思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这个典故出自屈原的《楚辞》。我们把自己比喻成现代为月亮造车、驾车的人。”

他还巧妙地将科学内容融入诗句之中。嫦娥四号发射前,贾阳看到火星合月的天象,拍下照片,配诗一首“客夜火星合月,细看广寒神仙。未见姮娥翩跹舞,待嫁月背羞见人。”嫦娥四号月面软着陆前,他又写下“下弦更比上弦早,娥眉新月近黄昏”的诗句。

“航天事业就是人类探索世界边缘的冒险。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国家航天航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需要更多年轻人才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去。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到世界的‘边上’去看一看。”张兴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渴望。

齐莎也向同学们发出“科学邀约”:“目前真正被科学家们所认识的真菌只有3%-6%,非常希望分享的这些知识能引起你们的兴趣,剩余的真菌等待你们一起来探索。”

据悉,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平谷区科协、平谷区教委支持,重点面向北京远郊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行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