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广人稀、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一座由中石化援建的小学——班戈县中石化小学成为这个偏远地区的“网红地”。这座被誉为是“离天空最近”的小学,拥有标准的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和设有玻璃暖房的学生宿舍楼。藏式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教育综合体坐落于草原和群山之间,远远看去甚至有些“违和”,然而这座小学却满足了方圆几百公里内牧区学生的求学和生活需要。
班戈县中石化小学校长阿旺旺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全校共有1300多名在校生,其中,低年级的学生多为住在班戈县城区的走读生,而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则是来自班戈县各个地区,他们中的大多数就选择住在学校。
在班戈县中石化小学上四年级的白玛坚措来自一个牧民家庭,他的家离学校有100多公里。通常情况下,他需要坐车两个多小时才能从班戈县城回到家中。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咪咪。咪咪的家在离学校700多公里远的那曲索县,若不是学校提供寄宿条件,上学对她来说将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发生在白玛坚措和咪咪身上的故事就是西藏孩子的一个缩影。《环球时报》记者在西藏多所寄宿学校看到,许多来自遥远牧区的孩子没有因为远离城镇而远离现代教育,也没有因为山水阻隔而失去成才的机会,各种保障性和扶持性助学政策让西藏各地孩子都能够留在校园里茁壮成长。
从1985年开始,中央政府在西藏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12年,西藏又在全国率先建立15年公费教育政策体系,并建立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三包”政策每名学生年平均经费标准达4200元,已累计投入220.67亿元、受益学生达655.08万人次。
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拉加当周,就是从寄宿制学校中走出来的藏族青年学者。2005年,拉加当周从青海的一所寄宿制高中考到北京,最后获得了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作为寄宿制学校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拉加当周认为,寄宿制学校是目前条件下对西藏地区学生最理想、最高效的办学模式。2023年上半年,当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西藏寄宿制教育”抹黑时,拉加当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考察研究,写了《西藏寄宿制教育最科学、最管用、最普惠》一文予以回击。
“当时这篇文章广为传播,我的很多藏族朋友都在朋友圈中给我点赞,并转发了这篇文章,大家都觉得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们藏族民众的心声。”拉加当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他看来,部分西方国家造谣西藏寄宿制教育存在所谓“强迫入学”“同化教育”的情况,这完全就是蔑视民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无视寄宿制教育恰恰是西藏人民自己的选择。
拉加当周表示:“西藏也曾选择过就近办学等其他方式,改革开放前,西藏几乎‘一村一校’,但西藏地广人稀,村庄分散,交通不便,每所学校学生数量极少、师资力量又不足,很多村校基本上是一个老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这就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当时西藏的初中入学率6.5%,高中入学率5.3%,小升初阶段辍学现象更为突出。而在采用走读和寄宿制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后,有效解决了西藏教育资源短缺且不均的老大难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选择性无视的背后,是无法伪装的歧视和对偏见的刻意迎合。拉加当周认为,历史上西方的寄宿制学校是一个污点,它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和严重的种族主义问题,因此当部分西方国家将发生在本国寄宿制学校的“强迫入学”、“文化灭绝”等劣迹编排到西藏的寄宿制教育时,在西方舆论场中就产生了话题性。许多不明就里的西方民众没有来过西藏,不了解西藏的发展成果,依旧在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看待西藏,这些误导使他们认为这里还是一个落后的地方,还存在侵犯人权的情况,从而将西藏先进的寄宿制教育制度与西方的“寄宿制学校黑历史”等同视之,以讹传讹。
拉加当周说:“从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来看,寄宿制教育是西藏孩子成才以及走出去看世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西藏寄宿制教育的恶意抹黑是对这些孩子极大的不公。”
用尽一切手段打造中国舆论力量,打破美西方舆论战垄断地位
这种解释有必要吗
七百公里!!
西方媒体抹黑我们中国西藏这样的事实,喜马拉雅平台为什么屏蔽我的评论?
听
直接开一个全球直播呗,每个班一个摄像头